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世紀大洪水,人類千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洪水滔天,鯀竊息壤以堙洪水。”——《山海經·海內篇》

“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古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史詩》

上述文字都出于古代的典籍之中,記述的是在人類文明剛剛出現曙光的黎明時期,中國和兩河流域的先民們對于大洪水的記憶。在史前時代,由于人們沒有文字,一些恐怖的天災只能殘存在人們口頭的傳說中,代代相傳。有人認為那是人類傳訛附會的記憶,也有人認為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不管怎樣,一部洪水史,就是一部災難史,也是一部與大自然的抗爭史。千百年來,人們正是在面對一次次冥冥之中的焦慮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諾亞方舟


01史前大洪水

關于那次大洪水,最有名的就是“諾亞方舟”的傳說。根據《圣經》記載:“洪水泛濫了40晝夜,水往上漲,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極其浩大,山嶺都淹沒了”;“5個月后,方舟停在一座山上;又過4個月后,諾亞離開了方舟,地已經全干了。”因那次洪水侵襲的同時,還伴隨著大陸的變遷與氣候的劇烈變化,完全摧毀了當時整個地球的人類文明,只有少數人幸免于難,生存了下來。

《圣經》中諾亞方舟的傳說和兩河流域出土的的蘇美爾泥版文書的記載很吻合,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在西半球的印第安人文明中,也大量存在著類似記載。墨西哥地區的《奇馬爾波波卡繪圖文字書》說:“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滅絕了,山也隱沒在了洪水之中......”《瑪雅圣書》中說:“這是毀滅性的大破壞......一場大洪災......人們都淹死在從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史前大洪水同樣給中國先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神話中的第一次大洪水,是共工和祝融大戰。共工兵敗,一頭撞向不周山,使擎天柱折斷,半邊天塌下來,天上露出大洞,大地也裂成溝痕,洪水遂從地底噴涌而出。

另一則傳說更廣為人知。在大約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肆虐的洪水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

堯帝命鯀負責治水工作。鯀采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沒有成功。后來又任命鯀的兒子禹主持治水。禹采取疏通的方式進行治水,最終獲得了成功。

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有足夠歷史的民族,都有著類似的“大洪水”傳說。而且在傳說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難道這純粹是巧合嗎?


02冥冥之中,誰在安排?

這些人類早期發生的大洪水,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人們不禁要問,冥冥之中,到底是誰在安排?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很有限,對這些恐怖的天災只能用神話來解釋。世界上各大宗教都覺得每到一定的時期,人類就會發生大劫難,被大面積毀滅,仿佛就像是輪回一樣,這無形中更增加了人們的焦慮。

雖然科學界對史前大洪水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距今12000年左右結束的更新世晚期,地球上最后一紀冰川開始大面積消融,確實對地球的地理、氣候、生物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人類的文明產生跨越式的進步,迅速邁進新石器文明時代。與此同時,人類加速向世界的各個角落遷徙,與此相伴隨的是各種大型史前動物開始滅絕。另一方面,冰川消融引起的大洪水等自然災害也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人類甚至一度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距今8000年前,位于北美洲的勞倫太德冰蓋融化,造成了近10萬年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淡水增加,地中海海平面也因此上升了1.4米。研究指出,海平面的上升導致當時還是一個淡水湖的黑海被咸水淹沒,造成黑海海水變成咸水。海平面的上升使生活在黑海沿岸和地中海沿岸的農業人口受到嚴重影響,大片土地被淹,他們無法繼續耕作,只得向遠方遷徙。

科學界一般認為,世界性的大洪水確實發生過,但并沒達到淹沒一切的程度。當時靠海及靠水的人們損失巨大,被迫向高地遷徙,隨之帶去了可怕的洪水故事。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有關于世界大洪水的傳說。許多淹沒在海水之下的文明遺跡及大海浸的痕跡成為此說的有力論據。

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

當代隨著古氣候學、地理學、地質學、天文學以及環境考古等綜合研究,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北半球確實發生了一次氣溫劇變,有可能發生包括大洪水在內的自然災害。這一時期,在兩河流域,正在發生蘇美爾文明向古巴比倫文明的演替;在中國,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基本消失,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因為太湖水位上漲,遭到滅頂之災。這些文明及文化的斷層或者演替,很可能就與大洪水有關。

良渚文化

03千年的焦慮

現在我們一聽到水災,說得最多的就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實際上,我們只是對最近幾十年來的氣象資料記錄得比較詳實,之前根本就談不上有什么記錄,更遑論古代。所謂的“千年一遇”,實際上就是人的預估罷了。

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當時沒有詳實的氣象記錄,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一遇。

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降水大部分集中在七八月份,并且降水的年較差非常大,所以,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全國較大范圍的洪水災害一共有1092次,平均下來每兩年就會發生一次水災。

歷史上最大的洪災大部分都來自黃河。黃河在2000年內共決口成災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1117年,也就是北宋末年,黃河決口淹死百余萬人。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黃河泛濫,開封城內37萬人,被淹死34萬人。

而河南正好位于黃河的下游,歷史上經常成為重災區。隨著黃河泥沙的堆積,現在的黃河下游已經成為著名的“地上懸河”。只是由于黃河上中游近幾十年來水不多,沒有發生險情。但其它河流卻時不時發生嚴重的洪災。

1975年8月4日至8日,受臺風蓮娜的影響,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出現了三次明顯的降雨過程,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駐馬店地區已處于暴雨中心的林莊最大,6小時雨量達到830.1毫米,超過了當時世界最高紀錄;最大24小時雨量為1060毫米,也創造了我國同類指標的最高紀錄。

目擊者稱:暴雨到來的數日內,白天如同黑夜;雨水像從消防水龍頭中射出一樣,拿臉盆去接水,咣當一聲就被打掉在地上;暴雨如矢,雨后山間遍地死雀。

暴雨區形成特大洪水,到8日凌晨零點40分,板橋水庫潰壩了。稍后,它北偏西的石漫灘水庫也潰壩了,同時,河南中部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相繼潰決,近10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從而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大最慘烈的水庫潰壩慘劇,直接、間接死亡24萬余人。

而這一次發生在鄭州、新鄉等地的特大水災,和75.8事件有很多相像的地方。7月中下旬,受超強臺風“煙花”的影響,暖濕氣流不斷向該地區輸送。20日16時至17時,鄭州開啟災難模式,“感覺天突然塌了,不停地向地面上傾瀉”。洪水如同脫韁的猛獸,將沿途的車輛、車庫、地鐵、隧道等淹沒。據測算,當時一小時的降水量達到201.9mm,相當于15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被同時傾倒下來,創造了世界省會城市每小時降水量的世界紀錄。

從17日20時到20日20時,鄭州三天的降水量達617.1mm。而新鄉也出現了特大暴雨,從17日8時到22日6時,最大降水量達907mm,衛河決堤,一片水鄉澤國。

看來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還是有很多的盲區。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極端化天氣發生的概率也會越來越多。因此,面對像大洪水這樣的天災,現代科技的發展還遠遠沒有到徹底消除人們的焦慮的地步。


04結束語

天災的發生往往是突發性的,人們很難準確地預測。既然天災難以避免,我們就要勇敢地去面對。就像是這一次大洪水,事情既然已經發生,我們就要集中所有的力量搶險救人,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等到災情過后,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盡快地恢復生產。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一定要有憂患意識,不要想著這一次大洪水只是千年一遇,以后就不會再有了。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消除一些人為與硬件中的系統化因素,不斷提高防洪標準,防患于未然。都說多難興邦,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是在與自然災害和外敵的搏斗中,生生不息,一步步走向世界文明之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史前大洪水是如何產生的?這次的洪水怎樣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呢!
人類文明斷層前的秘密: 曾有神秘力量操控史前災難?
上古時期有很多關于大洪水的傳說,是不是史前文明因此毀滅了?
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天災,世界各國都在逃命,中國的做法讓人稱贊
傳說中的史前大洪水,或許是真實發生的歷史,月球起了關鍵作用?
科學家稱史前大洪水真的存在,并且在其之前地球上存在更先進文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轮台县| 大石桥市| 惠东县| 汤阴县| 临漳县| 柘荣县| 乡城县| 磐石市| 庆云县| 通榆县| 忻城县| 腾冲县| 嘉峪关市| 五家渠市| 竹北市| 永昌县| 霍城县| 贵南县| 阿坝县| 金阳县| 庐江县| 南城县| 顺昌县| 青阳县| 哈尔滨市| 邵武市| 祁门县| 余姚市| 阜新市| 砚山县| 德庆县| 宜春市| 敦化市| 美姑县| 浦江县| 承德市| 西吉县| 渑池县| 无锡市|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