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最直觀的就是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如何,而誰能夠控制海洋,誰往往就能夠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當年明清兩代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我國國力衰微,最終被西方國家所超越。不過在明朝海禁時期,有一人非但沒有被限制,反而發現了商機。
這個人不但偷偷做著走私的生意,還很會收買人心,甚至不惜搭上明朝的前途,最終被國人所唾棄,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民族敗類。不過在日本,居然還有人給他塑像。他到底是誰呢?
這個人名叫汪直,生于公元1501年。汪直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他展示出了對于數字的敏感,并且非常善于收買人心。成年后的汪直恰好碰上明朝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海禁命令,當別人為此感到煩惱的時候,汪直卻從中看到了商機。
因為海禁的區域是沿海地區數十海里,很多依靠捕魚為業的民眾難以生活,為了賺取利益,汪直選擇走上走私的道路。因為明朝很清楚對于海禁政策給人民帶來的不便,所以對于一些小型的走私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其實就給了汪直一個比較便利的環境。
隨著走私生意越做越大,日本人也認識了汪直這個人,并在幾年后邀請他前往日本,以長崎為基地,建立橫跨中日兩國的海上貿易據點。因為當時日本正處于經濟增長受困的階段,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很需要有人能夠幫助他們提升生產效率,從而刺激經濟發展,而在這些物資之中,他們最想要的便是武器制作。
汪直就是一個可以幫助他們刺激經濟發展的人,所以有一些日本政府官員,干脆直接將日本的武器圖紙交給汪直,讓他利用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與自然資源,幫助日本打造武器,日本政府可以對于這些打造好的武器進行回購。汪直在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日本人看到了他的價值,特地為他修建了住宅,就是希望他能安心為日本工作。
因為醉心于日本人給出的利益,汪直甚至將葡萄牙人的火繩槍技術都出售給了日本人,日本在獲得這一技術后,立刻展開了對于朝鮮半島的侵略。但是汪直根本不在乎日本人的舉動,他唯一考慮的就是自己的經濟收入,在那段時間,汪直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組建了一支屬于自己的船隊,在東海地區形成了絕對的壟斷。
但汪直一人還是無法與明朝所抗衡,最終在公元1559年,汪直被逮捕,并斬首示眾。不過在日本人眼中,汪直卻是一個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還在日本國內為其雕刻了一座塑像。甚至在2000年的時候,日本人還想在汪直的老家——安徽黃山為其修建墓地,豎立墓碑,被當地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汪直作為中國的敗類,將會永遠地被釘在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