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與于鳳至唯一女兒,豪言決不嫁權貴富少,今106歲仍健在
自古以來,中國男人選老婆和處對象,標準就不統一。這可能和幾千年來的文化沉淀有很大的關系。畢竟,古人允許有三妻四妾,可以按照不同時期的需求,來選擇不同特點的女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正妻,從來都是溫文爾雅的大家閨秀,最起碼是門當戶對之人。但是,這樣的人,雖然是家里的女主人,但她很可能不是丈夫最愛的人,但又是男人最尊重的人。在施行一夫一妻制以來,男人們也就只能再找折中的方法,可核心價值觀到如今都沒有改變,他們還是會選擇溫文爾雅,門當戶對的女人。為了彌補遺憾,搞出來一個“雙標”,將女子劃分為兩種,一種是適合談對象的,一種是適合結婚的。而這也就概括了于鳳至與張學良他們兩個之間的婚姻。于鳳至同張學良的結合
雖然當時已經進入到民國時期,但是從文化傳承方面,幾千年來的影響不是說變就變。張學良作為張作霖的長子,從小就吃喝玩樂樣樣都占,典型的紈绔子弟。可就這樣的紈绔子弟,張作霖在給他媳婦時,也是秉承老一代的原則,正妻一定得品行端莊,且門當戶對,至于喜歡不喜歡,那不重要。于是,已經是東北王的張作霖和大商人于文斗聯姻,將于鳳至和張學良強行撮合在一起。在外界看來,他們是強強聯合的金童玉女,但是正處于叛逆期的張學良對此并不感興趣。于鳳至不管是長相還是人品都在民國時期排得上號,但是張學良并沒有細細品味,只要是張作霖安排的,張學良就發自內心的抵觸。于鳳至和張學良的婚姻也就在這種不和諧中開始了。也就是這種初期的不和諧,讓張學良對于鳳至總是別扭著一股勁,他不否認于鳳至很優秀,但是張學良總認為這是一段封建婚姻,總是想著能夠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這也為他偶遇趙一荻埋下了伏筆。二人的婚姻被趙一荻插足
于鳳至知道張學良對她的感覺,并在結婚當天就將事兒說明白了。張學良可以出去玩兒,但是不能帶回家。雖然張學良同意了,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和趙一荻攪和在一起。并且還違背諾言,嘗試著將趙一荻帶入張府。可是這一次,于鳳至并沒有妥協,在她看來,這顯然違背了她的底線,觸及底線的事情,她自然不會妥協。作為張學良來說,要想納妾,就得過于鳳至這一關,即便是張作霖,這事他也干預不了。于鳳至就是不同意,讓張學良甚為惱怒,拿槍頂著于鳳至,都沒能讓她屈服。這一度讓張學良在趙一荻面前很沒有面子。這不得不說,張學良在俘獲女人心方面確實有一套,趙一荻好歹也是個名媛出身,但是她卻為了張學良放棄了自己的身份,寧愿不要名分,也要和張學良生活在一起。就這樣,趙一荻以張學良秘書的身份住進了張府,這也算是于鳳至另一種方式的妥協。最終,趙一荻為張學良生下一子,加上后來張作霖去世,張學良成為東北的最高執行長官,趙一荻才獲得了僅有的名分。張閭瑛目睹父母婚姻的不幸
雖然張學良與于鳳至之間的婚姻搞得一地雞毛,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二人產下愛情的結晶,于鳳至和張學良共養育了一女三男,其中張閭瑛為二人的嫡長女。也正因為如此,張閭瑛早早地便經歷了父母之間婚姻的不幸。張學良在外面吃喝玩樂,而母親在家處理家庭瑣事,將張家管理得井井有條。在付出青春和精力的同時,于鳳至并沒有得到張學良的寵愛,而是整日因為趙一荻的原因,和于鳳至鬧得不愉快。于鳳至雖然表面上不說什么,可是在夜深人靜之時,也免不了為自己不幸的婚姻而哀怨嘆息。這一切都被張閭瑛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所以,小小年紀的她就下定決心,自己將來要嫁人,絕對不會再嫁這種浪蕩公子哥,必須嫁一個愛她的人。這也是為何張閭瑛為何拼命拒絕與孔家聯姻的原因,在張閭瑛看來,孔家的孔令侃雖然是名門出身,但是,她在孔令侃的身上看到了一絲張學良的影子,為了讓自己不成為于鳳至第二,張閭瑛拒絕了這樁婚姻。張閭瑛的婚姻令人羨慕
張閭瑛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讓自己成為家族聯姻的傀儡,她要選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張閭瑛在同于鳳至在美國生活時,結識到了東北遼寧籍貫在美國讀書深造的青年才子陶鵬飛。雖然出身布衣,但是其身上流露出來的淳樸善良以及積極上進的態度,讓張閭瑛確信,這就是她的白馬王子。在1941年,在于鳳至的見證之下,張閭瑛同陶鵬飛在美國結婚。除了平日里工作學習之外,張閭瑛作為長女,還承擔起照顧于鳳至生活的重任。之所以于鳳至在1941年見證張閭瑛與陶鵬飛之間的婚姻,是因為當時她已經患病,想著自己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張閭瑛在美國能有個依靠。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閭瑛成為了照顧于鳳至的主力軍,一邊要工作學習,一邊照顧于鳳至的生活。陶鵬飛也在向張閭瑛證明,她的選擇是正確的。陶鵬飛從來沒有怨言,積極協助妻子照顧丈母娘的生活,為這個大家庭出一份自己的力,數年來兢兢業業,沒有一句怨言。或許也正是這些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于鳳至克服了疾病,活了過來。張閭瑛能有一個為家庭勇扛重擔,細致用心的丈夫,才是她生活中最大的幸運。張閭瑛送別于鳳至,至今106歲依舊健在
后來,張學良和于鳳至離了婚,與趙一荻走到了一起。于鳳至在美國打拼,賺了錢,也買了房子,但是于鳳至還一直對張學良念念不忘。張閭瑛夫婦也就這樣照顧著她,一直到1990年春天,于鳳至癡等了張學良半個世紀后,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在她的墓穴旁邊,為張學良又留了一座空墳,在墳墓上雕刻了張·于風至,期待著張學良能夠與其合葬。這一切,都是張閭瑛與陶鵬飛按照于鳳至的遺愿所做的一切,雖然他們影響不了張學良的決定,但是也按照母親的想法,進了一個做女兒的責任和義務。雖然后來張學良沒有選擇同于鳳至合葬,張閭瑛也看在了眼中,她沒有去干預父母之間的事,而是選擇過自己的生活。張閭瑛繼承了家族的長壽基因,106歲依然健在,或許經歷了一個世紀之久,她早已看淡了一切,也更明白了生活的真諦是什么。后記
張閭瑛出身名門,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主動承擔責任和義務,想必這和于鳳至的教育密不可分。從張閭瑛的成長中也可以看出,一個知書達理的正妻,對一個家庭來說,是有多么重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