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關乎國家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為全面提升我國草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我國草種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6月26日,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指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中國林學會、中國草學會協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研究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共同承辦的第二屆草種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北京香山舉行。
會議主題為“鄉土草種與草原生態修復”,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來自九三學社中央、國家林草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農業農村部、中科院、中國林科院、中國農科院、蘭州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種苗總站、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等有關代表參加,線上參與觀看會議直播人數達10萬多人次。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印紅、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全國畜牧總站等部門領導蒞臨,與來自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的專家學者一起為草種業發展獻計獻策,開展了深入交流和討論。
開幕上,中國林科院院長儲富祥、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印紅、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分別發表了致辭講話。
中國林科院院長儲富祥表示,強化科技保障,加快開展草種基礎研究和草種資源本底普查、保存和創新利用,提高我國草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這是草原科技工作的時代擔當;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構建符合市場需求的草種育種體系,增強國產化優質草種的供給能力,這是新時代草原科技工作的時代課題;強化科技服務,不斷規范草種育種、新品種測試和保護、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發揮草種業科技服務在提供就地就近就業的巨大潛力,助力鄉村振興和草原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新時代草原科技工作的時代使命。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印紅在發言中強調,當前,國際種業進入搶占戰略制高點和經濟增長點的機遇期,呈現出高新化、一體化、寡頭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發達國家邁入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為特征的育種4.0時代。面對草種業發展的蓬勃趨勢與復雜環境,全面了解全球草種業,深入分析全球作物種業競爭格局,對制定我國種業發展戰略、推進生物育種關鍵技術突破、前瞻性規劃種業的產業布局具有積極意義。草種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包括植物科學、動物科學、微生物學和數據科學等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還與金融服務、高端農機裝備、互聯網營銷、數字化農資農技服務以及相關配套的種業服務業緊密關聯,要通過不同學科的知識互補、專業融合和思想碰撞,充分挖掘科技與產業資源優勢,完善和優化草種業產業鏈,搭建草種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交流平臺,占領草種業產業鏈上游制高點。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在發言中指出,從我國的糧食安全現狀看,現階段的糧食安全事實上主要是飼料糧和蛋白質供應的安全,而這些主要來源于草原,草原健康直接關乎優質安全食物的供給保障能力。當前主糧種業已基本實現95%以上國產良種覆蓋,相比之下,草種業系統性短板更為突出,草種嚴重依賴進口,草種業仍未形成真正的產業,科技優勢遠未轉化為產業優勢,草種質資源鑒定落后,我國草種質資源利用率不足3%。因此,必須把草種的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草種業種源自主可控、產業自立自強。此外,我國草種業企業多以貿易為主,與國外種業企業相比存在明顯弱項,亟待形成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組織體系。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院士、中科院植物所種康院士、蘭州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賀金生教授分別以《從植物表觀遺傳到草設計育種》《草分子設計育種的理論與技術體系》《退化草地的近自然恢復與草種優化組配》為題做了會議主旨報告。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院士在報告中提到了我國草種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科技支撐薄弱,牧草產量和質量水平有待提高;牧草育種處于較低發展水平,供需矛盾仍舊突出;草種規模化生產加工技術落后,導致草種嚴重依賴進口等。她建議今后加強基礎生物學研究,為牧草育種提供堅實生物學基礎;創新分子設計育種理念,聯用新技術構建現代高效育種體系;建設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育種基地和技術平臺。
中科院植物所景海春研究員代表種康院士做主旨報告,他從糧食安全與種業創新、分子模塊設計育種的啟示、飼草分子育種三方面展開,介紹了“濱海草帶”與鹽堿地生態草牧業、邊際土地的飼草利用潛力、草牧業全產業鏈科技與綠色發展模式,基于分子設計理念的飼草育種技術等,并提出如下建議:飼草育種應面向國家大糧食安全的戰略需求和世界前沿;亟需構建基礎前沿、基因模塊挖掘、技術集成和產品設計的創新鏈;飼草人共同努力,為飼草種源自主可控通力合作。
蘭州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賀金生教授在主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優良鄉土草種的篩選、擴繁、組培,土壤養分及微生物調控相結合等草地近自然恢復的核心技術,指出近自然恢復是高寒草地的必然選擇,認為鄉土草種的馴化栽培是修復退化草地、提高草原多種服務功能的核心,迫切需要加強。同時,需以鄉土草種馴化栽培為主,開展上、下游的一系列相關研究。此外,他還指出生態修復用草時,一定要注意其高抗、速生等特性,盡量避免成為入侵物種的風險。
會上,蘭州大學南志標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尹偉倫院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院士、國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長唐芳林、國家林草局科學技術司司長郝育軍、國家林草局國有林場和種苗管理司副司長楊連清、國家林草局規劃財務司副司長趙海平、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二級巡視員邱國軍、科技部農村科技司二級巡視員魏勤芳、農業農村部全國畜牧總站牧草種質資源保存中心主任洪軍、全國人大代表郭艷玲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研究員等專家學者代表為草種業積極建言獻策。
蘭州大學南志標院士結合“鄉土草種與草原生態修復”會議主題,為我國草種業發展提出四點建議:
意見建議
(1)建議加強草種基地建設,解決有品種、無種子的“卡脖子”問題。呼吁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林草局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草種生產基地,希望重點關注內蒙古與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打造鄉土草種生產的“航空母艦”,解決國內草種需求,并逐步占領國際市場。
(2)建議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簡化野生栽培品種審批程序,使之更趨合理。只要能將野生草種栽培、并生產大量種子,即可認定為品種。
(3)建議國家林草局將灌木、特別是草原地區生長的灌木,統一納入草業研究范疇,在育種、種子生產、質量管理等方面給予全權。
(4)建議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進一步支持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強其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來自農業農村部全國畜牧總站牧草種質資源保存中心主任洪軍、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韓天虎、內蒙古林業和草原種苗總站站長趙景峰、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林浩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草業學院院長郭振飛、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張吉宇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陳雙燕副研究員、國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錢永強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毛培勝教授、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召明、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全業等分別圍繞“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草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草種產業發展與生態修復”3個專題開展了報告交流。
會議指出,草種業是草原生態修復與草業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我國草種業與主糧種業相比,仍未形成真正的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基礎科學創新、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問題不足
(1)草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尚不健全,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明顯不足。我國是世界草種質資源保存大國,但是草種質資源鑒定工作明顯滯后,在保存的8萬多份種質資源中,完成精準鑒定的不到1萬份。
(2)優良草種培育與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始創新性技術。目前國審草品種僅651個,而美國在國際上登記的禾草品種就有5000多個,我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外,我國在生物育種領域屬于技術活躍者,但專利質量整體不高,處于技術追隨位置,突破性技術較少。
(3)產業化組織體系不完整,遠未形成有效競爭力。我國草種生產能力嚴重不足,草種進口依賴度長期居高不下,草原生態修復亟需的鄉土草種生產基本處于空白。
(4)草種管理還不完善,需要體制機制創新。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有效的草種認證制度,國產草種質量得不到保證。此外,草種生產和銷售環節還存在漏洞,引進草種來源不明、未進行隔離試種等問題時有發生。
上述草種業發展的滯后問題,嚴重影響我國草原生態修復和草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盡快補上草種業這一短板。下一步要從4個方面不斷夯實我國草種業發展的基礎,推進草種業健康發展。
意見建議
(1)實施國家草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戰略。協調多方力量不斷加大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力度,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的新格局。探索建立“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模式,不斷提高我國草種特別是鄉土草種的生產能力。
(2)實施草種業強企戰略。通過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培育我國的草種業領頭企業,不斷提升草種業綜合創新效率。合理加大對草種業高科技創新公司的扶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草種產業。
(3)加強行業管理。健全完善草種研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相關管理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草種行為。完善種子檢測體系,加快制定認證管理辦法,開展草種子質量認證,推動國產草種進入國際市場。
(4)強化機制創新。搭建草種育種研發平臺,布局草種育種實驗室,研發高產、優質、多抗、易機收的突破性草種。推動草種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
源/第二屆草種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光明日報、草堂心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