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孟林眼中,國產優質草種就如同飛機發動機一樣,只有實現國產,才能在未來占據主動。
種苗既是草原保護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又是提高草原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根本。去年,我國啟動了第一次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孟林對記者說,草原生態恢復以及草業和畜牧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優質草種,而種質資源是草種業發展的根基。目前,我國約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修復退化草原需要大量優質草種。依賴進口不是長久之計,草原生態修復還需草種業大發展作為支撐。
草種質資源是篩選、培育新草品種的素材和基因源。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現代種業的政策措施。近年的中央1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反復強調,要加快種業創新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2016年開始施行的新修訂的《種子法》,也對種質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創新、品種審定與保護、種苗市場監管等進行了全面規范。
“由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參與的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對草原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只有摸清了我國草種質資源本底,才能更好地進行保護、管理和創新利用。”孟林介紹,我國是第三大種質資源保存國,目前已創建了收集管理、技術研發、保存利用三位一體的國家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體系。
澳大利亞保存了8.48萬份草種質資源,美國的國家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保存了7萬多份草種質資源。我國截至2018年底,統一編目、入庫(圃) 保存草種質資源達5.6萬份,形成以收集、保存、評價、利用、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技術體系,并建立了1 個中心庫、2 個備份庫、1個離體庫、17 個草種質資源圃、1 個數據庫及信息管理系統相結合的保存利用體系。
我國以推動育種創新為目的,研發了國家草種質資源保護管理系統,建立了草種質資源的標準化、數字化管理和共享利用平臺,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種質創新利用。
“我國的17個草種質資源圃分布在不同的生態區域,收集了2600多種草資源植物種類。我們以這些草種質資源作為親本,進一步培育、篩選更優良的草本植物品種。”孟林告訴記者,從1978年至2019年,我國共選育登記了584個草本植物新品種,包括育成品種、地方品種、野生栽培品種、引進品種,其中育成品種約占37%左右。
我國有60億畝草原,占國土面積的41.7%。長期以來,由于對草原生產功能的利用和依賴過大,90%的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目前,退化草原生態修復主要技術措施是通過人工種草和免耕補播恢復草原植被。
退化草原生態修復的核心是要有足量的鄉土草品種和高質量的種子作為保障。我國對草種子需求量很大,但國產草種的供給量卻不足30%,面臨嚴重的供不應求困境,需要大量依賴進口。孟林告訴記者,目前我國人工種草和草原植被恢復仍然主要依賴于進口草種,國內草種子生產主要以牧草種子為主,且產量嚴重不足。國內牧草用種約60%依賴進口,草地草坪用種約95%依賴進口,生態修復用種生產幾乎是空白,目前剛剛有一些草企開始生產生態修復用草種子。
一邊是草種子需求量大,一邊是國產草種供給不足。
目前,僅青海、甘肅、四川等省區具有較好的草種子生產能力。以四川披堿草屬牧草種子基地為例,孟林介紹說,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高峰期,種子基地面積約12萬畝,目前僅剩不足2萬畝。目前四川省每年生態工程建設用草種需求量約1400-1800噸,但種子生產和供給不足400噸,缺口非常大。
截至2019年,我國已審定的國審草品種和甘肅、四川、內蒙古等省級審定草品種共有600多個。科研單位和高校的育種專家選育的這些優良草品種,能否實現大批量生產?“由于成本、機制、政策、市場等方面原因,大部分優良草品種沒有進行較大規模的市場化種子繁育。因此,退化草原生態修復中良種使用率較低。”孟林說。
從優良草品種的選育到實現優質草種子的大規模生產,其間要跨越哪些阻礙?
“要實現優質草種子的大規模生產,離不開有實力的草企業的參與。”孟林說,我國目前開展草品種選育工作的主要是科研工作者,企業參與自主研發的非常少。一項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進入大規模生產,要克服很多技術、機械等方面的難題,這些都需要企業的參與。
以苜蓿為例。美國西部苜蓿種子產量很高,他們利用切葉蜂授粉來提高苜蓿單產。我國由于缺乏合適的種子收獲機械,苜蓿種子成熟收獲的浪費率很高,有的高達40%左右,實際產量遠低于實驗田的理論產量。另外,草本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解決種植密度、水肥控制、苜蓿矮化提高種子結實率等問題。這些技術在試驗田里都有,但在大批量生產時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加強自主創新,實現草種子國產化,這是我國草原生態修復以及草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尤其是生態環境建設用草必須是抗逆性較強的草品種,而且其需求量巨大,不是幾個草品種就能解決的問題,要根據不同的生態區域來科學合理地混播不同的草品種。這些選育的優良草品種要實現大規模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草企業參與其中。”孟林建議,主管部門應加大對用于生態修復的草種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通過突破創新優良草種使用的體制和機制,盡快建立草種良種繁育體系,加大草種供給能力,提高生態修復的良種覆蓋率。建議制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成果轉讓機制,促進產業化、企業化發展,選擇具有科研能力、種質資源儲備、育繁推一體化體系的企業,在土地流轉、機械化加工種植、良種補貼等方面給予長效支持。
審核|苑鐵軍
制作|張一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