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驗方:川谷方。
由川谷金草2~4.5克組成,具健胃、利尿、通經之功效,主治胃癌。
腳氣、風濕、筋急拘攣、淋病等病癥,也可用此方治療。
這個川谷金草是個什么寶貝呢?
川谷金草,又名菩提子,為禾本科植物。
菩提子泛指可以用來穿制成數珠法器,或者文玩手串的熱帶、亞熱帶堅果類植物種實,總計有200-300種之多,主要作為學佛念經修行的法器,或者文人雅士把玩的手串珠飾。
說到這里,你可能對這個既叫川谷金草又叫菩提子的植物依然云里霧里,但從圖片卻已經能猜出一些,就是薏苡的一種呀!
李時珍大人言:“薏苡,有二種:一種粘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飯及磨面食,亦可用米釀酒;一種圓而殼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
國內各地方言對其別稱甚多,浙江稱為念佛珠珠,東北稱為草菩提,四川稱為川谷、六谷子、尿珠子,江蘇稱菩提珠等等。
從外觀上來說,念珠薏苡比薏米個頭大。外殼比薏米外殼堅硬。脫皮前,薏米和念珠薏似的差別較大。脫皮后,幾乎看不出差異。
平常我們常見到的薏米,主要是李時珍所說的前一種,主要以種子入藥,健脾胃、益肺排膿、強筋骨、治筋脈拘攣、治淋病、利濕治水腫、腳氣,許多古方證實了這一點。
比如薏苡附子敗醬散治闌尾炎,《外臺秘要》葦莖湯治肺病。而對于抽筋,源自《黃帝內經》所述“諸痙項強,皆屬于濕?!?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letter-spacing: 0.58px;margin-bottom: 0px;margin-left: 0px;margin-right: 0px;margin-top: 0px;max-width: 100%;overflow-wrap: break-word;padding-bottom: 0px;padding-left: 0px;padding-right: 0px;padding-top: 0px;">薏苡祛濕早因紅豆薏米湯廣為人知。
而在文章開頭方中的川谷金草單方,同樣可治腳氣、風濕、筋急拘攣、淋病等病癥,可見兩者有相似功效。
川谷金草入藥不僅有種子,還有根和全草,尤其是根,李時珍大人有專述:
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結而味甘也。
《彝藥》記載了這個味甘的根的具體功效:治黃疸水腫,濕淋疝氣,脫肛便血,子宮脫垂,經閉帶濁,蟲積腹痛、風濕關節炎等。
各醫藥典籍則記載了其具體運用。
1、治黃疸如金:薏苡根,煎湯頻服。(《綱目》)
2、治黃疸,小便不利:薏苡根五錢至二兩。洗凈,杵爛絞汁,沖溫紅酒半杯,日服二次。或取根二兩,茵陳一兩,冰糖少許,酌加水煎服,日服三次。(《閩東本草》)
3、治血淋:薏苡根二錢,蒲公英一錢,豬鬃草一錢。楊柳根一錢,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蒲公英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豬鬃草為鐵線蕨的全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
楊柳根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與薏苡根共治病癥。
方中點水酒服,是用水酒煎煮。是為增加藥性或增快藥速。
4、治淋濁、崩帶:薏苡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治蛔蟲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梅師集驗方》)
6、治風濕性關節炎:薏苡根一至二兩,水煎服,日二次,或代茶頻服。(《閩東本草》)
7、治脾胃虛弱,泄瀉,消化不良:薏苡根一至二兩。同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8、治小兒肺炎,發熱喘咳:薏苡根三至五錢。煎湯調蜜,日服三次。(《閩東本草》)
9、治腎炎腰痛,小便澀痛:尿珠根,苛草根、海金沙藤。水煎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與尿珠根共治病癥。
10、治牙齒風痛:薏苡根四兩。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方》)
11、治夜盲:薏苡根和淘米水煮雞肝食。(《湖南藥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