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用上紅豆薏米也可清濕熱,可為什么紅豆薏米又不能通治濕熱?
這就和中醫分了針灸,中藥,拔罐等相似,濕熱侵襲人體,也要分情況,比如這個來自金元名醫張元素《醫學啟源》名方:
當歸拈痛湯,針對的就是進入血中的濕熱。
濕熱入血,藏血的肝當然很受傷,而肝主筋,所以筋骨關節不利是此癥的明顯表現。
濕熱入血,還有一個特點,傷正氣,正氣一傷,風邪也會乘機入侵,引發人體第一站肺的抵抗,且脾喜燥不喜濕,由此傷肺傷脾,而脾主肌,肺主皮毛,導致皮膚病。
濕熱還會配合地心引力,下行傷腳漆,引起腳漆生瘡,痛風等。
所以清熱利濕之當歸拈痛湯,既能治關節病癥,又能治皮膚病,還能治一些正氣所傷之免疫性疾病。
是扶助正氣,托邪外出,利濕清熱,疏風止痛名方,以舌苔白膩微黃為辨證。
當歸拈痛湯組成:
羌活、甘草、茵陳(酒炒)各15g,防風、蒼術、當歸身、知母(酒洗)、豬苓、澤瀉各9g,升麻、白術、黃芩(炒)各3g,葛根、人參、苦參(酒浸)各6g
本方重用羌活、茵陳為掌舵人。
羌活辛苦溫燥,善祛風,又善除肌肉關節皮間之濕,舒緩肢節疼痛、肩背酸痛,項強筋急等。是止痛名家。
茵陳清熱利濕,善去肝膽火。濕熱入血,清肝膽火可不是第一要務嘛,所以茵陳之用,可謂絕妙。它同時還能去脾胃熱,通關節。
二味共同清肝利膽益脾,并祛濕疏風,清熱止痛。
其余多味,分別從除濕、疏風、清熱等方面助力。
豬苓、澤瀉清內外之濕,補虛損
豬苓,不僅除體內之濕,還能除皮膚之濕。
澤瀉能宣通內臟之濕,同時能夠清膀胱的熱,也可瀉腎的虛火。由此養五臟,補虛損。
二味共同利水泄濁,助舵主將身體打造得干燥舒爽。
黃芩、苦參清熱燥濕,利肌膚
黃芩能破堵塞的氣機,消熱毒,治腸胃,肺氣不利。同時還能燥濕,將濕熱從皮膚散發出去,從二便導出去。
苦參是有名的清熱燥濕,殺蟲利尿藥。內外在之濕全逃不過其搜捕,無論便血,黃疸尿閉,陰腫陰癢,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均可派苦參上陣。
防風、升麻、葛根透發邪熱,解表疏風。
升麻葛根均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清熱解毒,葛根同時還能祛風除濕,解肌發汗。二味合用,可透發郁于體內的邪熱,治帶狀皰疹、單純性瘡疹等皮膚病癥。防風站立成一道屏風,內外之風均防范,助升麻葛根解表除濕,清熱疏風。
白術、蒼術,燥濕健脾,運化水濕邪氣。
蒼術燥烈,更長于燥濕,能將濕氣從皮膚蒸發出去。白術相對濕和,更長于健脾,善于將濕氣從二便利出去。所以對于既有脾虛,濕邪又比較重時,兩者合用,發汗和利尿雙管齊下,增強健脾去濕的功效。
以上,升麻葛根以辛甘涼升脾胃之清陽,抑熱上行,白術蒼術苦甘辛溫運脾燥脾健脾,多角度祛脾之濕,與清肝脾濕熱的茵陳一道,讓脾胃氣機有升有降,形成一個循環,讓濕熱無駐留之所。
人參當歸知母,益氣養血,助上藥祛邪而不傷正。
由于本方針對癥狀為正氣不足,氣血虛,且本方因祛濕而性多苦燥,易傷及氣血陰津,故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
知母清肺養胃瀉腎,防止上藥升發補益太過。使祛邪不傷正。
最后一味,甘草,清熱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并止痛。
多味合用,
外散風邪,內清濕熱,表里同治。
清肺健脾,清肝瀉腎多管齊下,除濕不遺余力。
補氣養血穩固好大后方,邪正兼顧。
臨床常用于治濕熱邪氣潛伏,久治不愈,免疫力差所致病證。
1、濕熱痹證或痿證久治不愈兼正氣不足
痹證,經絡閉阻不通,氣血不能暢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酸痛麻木、伸屈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
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和神經痛等病,均屬中醫“痹證”范疇。
痿癥,是指肢體筋脈遲緩,手足痿軟無力時間長,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以下肢不能隨意運動及行走者多見。
正氣不足,可表現為久病不愈、大便溏稀、食量減少、神疲倦怠,同時關節紅腫熱痛、口干口苦明顯。
2、皮膚病癥,過敏性紫癜,慢性濕疹,扁平疣,帶狀皰疹,紅斑狼瘡等
濕熱之邪潛伏體內,蘊結于血中,使血液凌亂,溢于脈外,滲于肌膚,發為紫癜。
帶狀皰疹有個俗名叫纏腰火丹。
纏腰,說明它容易在腰腹上生長。“火”,可看出其深受濕熱火毒困擾。無論肝膽脾之濕熱,還是肺之風熱,腎之郁熱,均可引發帶狀皰疹。
紅斑狼瘡不僅屬于皮膚病變,更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系列的臟器損害表現,如腎臟,關節,皮膚損害,而當歸拈痛湯對于腎臟關節皮膚病癥的治理,明顯適用于紅斑狼瘡的治療。
以上,只是當歸拈痛湯所治部分介紹,中醫之博大精妙,就在于一個方子針對一種病機,可撬動多種病癥。令無數人受益。
一個問題:當歸拈痛湯如何制作與服用?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