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偉 羅琦 王佑
已經停牌近兩個月的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正式被香港證監會[微博]勒令停牌。
7月15日上午,正在停牌中的漢能薄膜發電發布公告稱,依據證券及期貨(在證券市場上市)規則第8(1)條,港交所應香港證監會的指令,自2015年7月15日起即時停止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買賣。
“此次最大的區別就是從漢能(薄膜發電)自愿停牌變成證監會命令漢能(薄膜發電)停牌,”接近香港證監會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香港證監會發出這樣的命令并不尋常。香港證監會發言人表示,目前證監會對漢能(薄膜發電)的調查還在進行中,對于調查相關情況不便置評。
港交所發言人也表示,停牌是因收到香港證監會的命令,對于其他方面不便置評。
漢能繼續“沉默”
5月20日,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盤中突然暴跌47%,公司緊急停牌后,曾在公告中表示“以待刊發內幕消息”。但一周后,香港證監會即破例打破沉默,首次確認已就漢能薄膜發電的事務進行調查。此后,調查一直在秘密進行。有香港法律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勒令停牌或許表明香港證監會對漢能薄膜發電的調查已有進展。
當天晚些時候,英國富時集團也表示,鑒于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不知何時能夠復牌,決定將其股份剔除出旗下富時中國A50指數、富時香港指數、富時香港除H股指數,有關調整將于7月20日起生效。
就上述香港證監會勒令停止股份買賣和富時將漢能薄膜發電剔除出相關指數等事項,本報記者嘗試聯系漢能薄膜發電及其控股股東漢能控股集團方面了解情況,但截至發稿,并未與對方取得聯系。
根據證券及期貨(在證券市場上市)規則,香港證監會可以在幾種情況下勒令上市公司停牌,包括認為上市公司的招股章程、通告、介紹文件以及有關債務安排或重組建議等文件內容包含虛假、不完整或者具有誤導性資料時;由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人代該上市公司發出的與發行人事務有關的公告、陳述、通告或其他文件存在虛假、不完整或者具有誤導性資料時;有需要或適合通過暫停交易來維持有序、公平的市場;為維護投資大眾的利益或公眾利益,有需要或者適合暫停有關證券的一切交易。
不過,現在還不能確定漢能薄膜發電適用哪一種情況。香港證監會發言人表示,由于調查仍在進行中,不便解釋勒令停牌的理由。不過上述法律界人士指出,證監會的指令范圍僅限于場內交易,場外交易應當不會受限。
債權人危險了?
《金融時報》此前曾報道稱,漢能薄膜發電雖已停牌,但場外交易異常活躍,古根海姆投資已出售了旗下三只交易所交易基金持有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
一位港股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指出,此次停牌與之前的停牌不同,之前是正常停牌,但這次屬于特殊行為,目前尚不清楚具體原因,對方認為是證監會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而做出的決定。
今年3月以來,股價迅速飆升,公司市值一度站上3000億港元(7.7643, 0.0005, 0.01%)的漢能薄膜發電就引發多方關注。3月初,漢能薄膜發電連續多日入列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躍個股,但市場對其業務模式、關聯交易以及股價變動模式等方面的質疑不斷。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曾連續多篇報道追蹤漢能事件的進展,指出漢能薄膜發電在財務方面經營現金流為負數、關聯交易占比異常、應收賬款居高不下且賬齡較長;此外,記者前往漢能控股集團位于全國九大基地實地探訪后發現,該公司部分基地的建設工程進度遠遠落后于計劃或預期,多個基地所實現產能總和也明顯低于其對外所宣稱的“3GW”。而《金融時報》質疑稱,公司股價總是在尾盤拉升,存在人為操縱的嫌疑。
漢能薄膜發電股價遭到“腰斬”之后,圍繞漢能資金狀況的謎團也越滾越大。《第一財經日報》曾指出,其股價暴跌與未能償還貸款,令相關質押股票被強制出售有關。本報此前的調查還指出,漢能方面早在去年就曾在內陸通過民間融資或是P2P等渠道,進行短期、高息錯款。
隨著漢能薄膜發電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這些債權人和股東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前述法律人士表示,如果香港證監會有切實證據,或許會像以往那樣在法庭提起訴訟,要求漢能薄膜發電對股東做出賠償;債權人則要通過一般的“討債”程序解決問題。
復牌仍遙遙無期
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后,漢能薄膜發電事件未來的走向仍是未知數。但從過往被勒令停牌的個案來看,未來并不樂觀。有市場人士認為,這可能意味著漢能薄膜發電難再復牌。
最近一個被勒令停牌的公司是中國高精密(00591.HK)。2011年10月,中國高精密因未能向畢馬威提供審計資料而申請停牌,11月畢馬威辭任審計師;2012年8月22日,香港證監會要求中國高精密停牌,時至今日仍未能復牌。
招股資料造假的洪良國際(除牌前代碼為00946.HK)也曾在2010年3月,因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洪良國際由臺灣富商蕭登波創辦,在中國內陸經營服裝及布料生產,2009年掛牌后僅三個月即被爆財務造假。勒令停牌后,法院批準香港證監會凍結資產的請求,洪良國際涉及9.97億港元的資產被凍。同一年,洪良國際被剔除出恒生綜合指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于當年5月辭任公司審計師。
2012年,法院做出判決,要求IPO招股書存在虛假內容的洪良國際向投資者提出回購建議,購回價值超過10億港元的股份。2013年9月,停牌3年半的洪良國際最終被除牌。
不過,也有曾被勒令停牌后“起死回生”的個案。2011年8月,綠森集團(00094.HK)被做空機構渾水狙擊,稱其夸大林木種值規模,引起證監會的關注并勒令其停牌。綠森集團在停牌后,按程序向香港證監會提交有關資料,同年9月即成功復牌。
不過,漢能薄膜發電可能沒有那么幸運。此前曾有媒體稱,漢能薄膜發電曾嘗試復牌,但港交所要求公司提交母公司漢能控股的財務資料時遭到拒絕,漢能薄膜發電希望研究一個替代方案,包括將整個光伏供應鏈和太陽能面板銷售資料轉移到漢能薄膜發電名下,以避免提交母公司資料。
7月2日,前首富李河君執掌的漢能控股集團向全球發布了4款以太陽能為核心動力的電動汽車。漢能宣稱,4款分別被命名為Hanergy Solar
A、Hanergy Solar O、Hanergy Solar L和 Hanergy Solar R的全太陽能動力汽車,并已完全具備了商業化基礎。
“太陽能汽車”項目醞釀兩年
事實上早在2014年,漢能便將其移動能源戰略具體劃分為了4個領域,分別是太陽能無人機、便攜式充電產品、可穿戴設備,以及此番發布的太陽能汽車。
據了解,在太陽能汽車領域,漢能最初與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世錦賽合作,只是將漢能薄膜發電組件置于賽道旁為賽事提供部分清潔電力;在當年11月份上海舉辦的國際汽聯世界耐力錦標賽上,漢能將其太陽能芯片植入到阿斯頓馬丁賽車上,為賽車上的空調等部分電子設備提供能源。
2015年,漢能開始將其整套太陽能發電設備植入到移動餐車上,為餐車的照明、冷藏和烹飪設備提供能源;與觀光車廠商合作開發全太陽能動力觀光車,可以滿足每天20公里的續航;將該發電設備植入到房車上,為房車的電視、冰箱和音響等電器設備提供能源。同年10月,漢能推出Hanergy SolarPower概念車,第一次將太陽能作為汽車的主動力來源。而Hanergy SolarPower第一次將漢能所獨有的柔性砷化鎵技術覆蓋到電動汽車表面。
前首富李河君70分鐘內身價蒸發上千億
今年5月20日,正值漢能薄膜發電停牌滿一年整,之后還會停牌多久,目前尚未可知。按照以往慣例,香港證監會的調查,往往需要歷時數年時間,而在此期間少有在短期內即能復牌的案例。
復牌之日遙遙無期,漢能系實際控制人、前首富李河君于5.20日深夜突然宣布辭任漢能薄膜發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針對李河君辭職,各種看法洶涌而至。據業內人士表示,李河君辭去漢能薄膜發電的董事會主席職務,但他還在擔任漢能控股的董事局主席,辭任是為更好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讓兩家公司關系更明晰。
曾經的李河君,持股超過70%的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在半年時間里從1.93港元飆至最高的9.07港元,這讓其成為市值近4000億港元的光伏巨無霸,同時也讓李河君在2015年順利把王健林、馬云擠下中國首富的寶座。
在看似順風順水的背后,市場上對漢能薄膜發電的質疑聲也逐漸增多。最終在2015年5月20日發生了驚魂的70分鐘。在當天開盤僅70分鐘內,漢能薄膜發電遭遇了洗倉式下跌,跌幅就達到驚人的46.95%幾乎腰斬,公司市值蒸發1440億港元,同時李河君的身價也是蒸發上千億元。而且厄運并沒有停止,香港證監會在2015年7月15日要求停止漢能薄膜發電的上市交易。
漢能薄膜因為長期停牌導致利空事件持續。今年3月31日晚,停牌10個多月的漢能薄膜發電集團發布了2015年度業績報告。
年報顯示,去年營收28.15億港元,較2014年下跌約70.7%;毛利減少至13.73億港元,較上年下跌約75.1%。此外,公司全年虧損122.33億港元。這是漢能薄膜自2011年借殼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去年的虧損是前四年盈利總和的近兩倍。2011年-2014年,該公司凈利潤分別為7.2億港元、13.2億港元、20.2億港元、33.1億港元,一路直線飆升。
漢能薄膜將引發巨額虧損的首要原因歸結為股票持續停牌。其自去年5月20日起停牌至今,漢能薄膜認為這對其聲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截至2015年底,漢能薄膜發電的應收合約客戶總額約23億港元,貿易應收賬約26億港元,其中26億港元還為逾期款項。漢能薄膜發電的控股股東漢能控股甚至表示,由于漢能薄膜發電的持續停牌,無法償還漢能薄膜發電的到期款項。
李河君稱“漢能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
在此次的太能能動力汽車的發布會上,李河君還宣稱“漢能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我們已經還了大部分銀行的錢,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漢能的信心已經恢復,國家在支持,銀行也在支持”。
援引2014年6月末的漢能控股內部借款明細表顯示,若當時的還款期限不發生變化,漢能控股今年所面臨的償款壓力不小。今年4月至11月間,漢能控股將有5筆長期應付款到期,合計金額約人民幣74.3億元,其中4筆均以金安橋水電站資產的股權作為擔保,僅6月就有3筆共57.94億元到期。
而2015年中報利潤表合并報表顯示,1-6月漢能控股合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67億元,實現主營業務利潤為20.44億元;不過,在扣除管理費用10.75億元及財務費用6.69億元等項費用、支出后,公司2015年上半年實現的營業利潤僅為1.65億元;1-6月凈利潤為-7016.86萬元。
鑒于漢能在停牌期間并不如人意的經營狀況,有律所的專業人士稱,對于小股東最現實也是最有利的結果是(停牌公司)找到新的投資者收購,救活公司再注入新的資產,讓公司能夠復牌,股價表現再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