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級成績具有強烈的欺騙性!雙減之下,不想耽誤孩子,要狠抓這3點!
經常有家長在后臺留言,說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成績挺好的,一到三年級成績就下降的很厲害,到底是為什么。尤其是“雙減”后,為切實降低學生考試壓力,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荚嚬芾淼耐ㄖ?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這更讓家長焦慮,本來三年級就是一個坎,如今一二年級不讓考試,那到了三年級豈不是只能聽天由命了?其實沒那么嚴重,因為一二年級的成績本就具有強烈的欺騙性,考的再好,沒有打好基礎,也可能是虛假繁榮。教育界有句話:“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年級開始分化,四五年級差距拉大?!?/section>意思是說,一二年級的成績其實是具有“欺騙性”的,真正能夠影響孩子成績的分界點其實是三年級。通過之前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二年級考試的班級平均分一般不會差,三年級之后就不行了,孩子們的成績也拉開了差距。其中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家長以為的換了老師,或者孩子不用心了,而是有更深層的原因在。一二年級學習的知識很淺顯,孩子稍微用點心就能很容易掌握。而且現在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很多知識孩子已經提前學過,所以大多數孩子都能在考試中取得相對較好的成績。三年級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科目的學習難度都有所提升,孩子光靠上課簡單的聽講和背誦、熟記,已經不足以應付三年級的學習。也就是說,孩子們過去的學習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難度變化的三年級。進入三年級后,老師會對孩子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孩子也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習上,孩子自然會抵觸。尤其是成績下降后,孩子在學習中得不到成就感,只有挫敗感,更會加深對學習的抵觸心理。所以,不要覺得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成績好,就可以撒手不管了,沒有打好基礎,成績再好也只是暫時的虛假繁榮。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當孩子的學習出了問題也不是當下才出現的,根源往往在之前的學習中就種下了。要想孩子學得扎實,學得更好,那么就要早早打牢基礎,千萬不要這樣學習,給以后埋下隱患。低年級的孩子在學習上需要家長的督促和輔助,但是家長一定要明白,學習是孩子的事,家長不可過于包辦。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時時把控,孩子就會陷入被動的學習中,一旦離開家長的安排,就會陷入茫然中,不知道該怎么學習。有些孩子看起來明明很勤奮,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不是不夠聰明,而是孩子在假裝勤奮。只會無效刷題打疲勞戰,卻不愿意深度思考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學習就像一場馬拉松,如果需要別人在背后推著,甚至是用鞭子趕著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終點的?!?/strong>孩子的好成績不是家長和老師逼迫出來的,而是需要孩子自己愿意學,一味需要外界的逼迫才愿意去學,一旦進入寬松的教育環境,就會逐漸厭學。都說教育要從源頭抓起,而教育的源頭恰好正是小學的一二年級,各位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不僅要看到眼下的的成績,更要看到孩子長遠的發展。孩子的成長不可逆,越是低年級,家長就越是要重視,一二年級,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時期,是打基礎、養習慣的最佳時機。尤其是“雙減”之下,作業和考試壓力的減輕不意味著孩子的學業不重要,相反,寬松的教育環境下家長更要狠抓這三點。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關鍵期,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上課專注、查錯糾錯等,這些習慣在短時間內或許看不出效果,但是越好后學,越能體現好習慣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低年級階段,因為課內知識的單一性和膚淺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需求,唯有讓孩子博覽群書,才能開闊孩子的視野,拓寬孩子的思維方式,形成強大的學習能力。到了初高中,有大量閱讀基礎的孩子往往更占便宜,學起來也更輕松,而閱讀匱乏的孩子,短時間內卻是補不回來的。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然而對大多孩子來說,自律都是個稀缺貨。這很正常,孩子都是畏難、貪玩的,但孩子不自律是本能,家長培養孩子自律是本事。孩子要想學習好,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光靠他律是不行的,沒有人可以一直督促孩子,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這才是孩子的終生實力。
最后:
教育是場馬拉松,小學一二年級就是馬拉松的起點,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做的不是搶跑,不是沖刺,而是找準自己的節奏,前進的時候不忘積蓄力量,才能贏在最后。“雙減”之下,不要為減少的作業和考試焦慮,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素養上多下功夫,這才是基礎的基礎。
來源:教師之窗(ID:jszc918),作者:蜉蝣。教師和家長都在關注的公眾號!省心省力輕松教育孩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