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
這些都是著名詩人蘇軾的經典詩詞,蘇軾為世人留下了很多經典詩詞,從水調歌頭到念奴嬌,每一首都經久不衰。
蘇軾生于1037年,世人稱為蘇坡居士、鐵冠道人、蘇仙,是北宋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
蘇軾的一生經歷了多次為官,從徙知徐州到被貶黃州,從東山再起再到第二次任職杭州,最后的流放儋州。
蘇軾的一生較為坎坷,在這幾十年里,蘇軾沒有放棄自己對藝術的追求,詩作、書法、作畫、美食樣樣精通。
蘇軾可以堪稱全能的藝術人才,在書法造詣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蘇軾的書法在四人之中也是最高的。
還擅長繪畫,文人畫、風景畫都有代表作,喜歡畫竹子、石頭、樹木等花草之類的,代表作《枯木怪石圖》。
在散文造詣上,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并稱為“唐代八大家”,蘇軾以及父親和弟弟都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
還有什么是蘇軾不會的?就連做飯都有名菜流傳于世,真可謂是全能人才。
這些“技能”里,還有當屬蘇軾的古詩文造詣,唐宋八大家掀起了古文詩詞的新浪潮,使古文詩詞達到了新的高度,使舊時期的詩詞界煥然一新。
在宋代,提到三蘇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家族,蘇家父子三人皆是文學里的泰斗,蘇洵、蘇軾、蘇轍又被譽為“一門三學士”之譽。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是形容“三蘇”的一句名言。
“三蘇”在古文造詣上如此之高,會不會是家族遺傳?蘇家的人都是飽讀詩書之人?
雖說在古代總是說女人無才便是德,但是在蘇家,蘇家小妹可是一個有才華的女子,在歷史中記載,蘇家小妹的才華不輸給“三蘇”。
而蘇軾在閑暇之余也最喜歡和這個妹妹斗嘴了,兩個人總是嬉笑打鬧,偶爾蘇軾面對蘇小妹這個小丫頭也是敗下陣來。
蘇家小妹的才華可以和蘇軾抗衡,蘇軾曾經寫詩嘲笑蘇家小妹的長相丑,而后蘇家小妹立刻寫詩反懟回去,這個過程讓人哈哈大笑。
蘇小妹從小受到父親和哥哥們的熏陶,所以對詩歌和古文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有著滿腹經綸。
出生于書香門第的蘇小妹,在鄰居眼里是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不僅為人聰慧,而且能說會道、口齒伶俐。
蘇小妹在家里沒有適齡的玩伴,幾個哥哥和父親也都醉心于古文和詩集,沒有人和自己玩,于是蘇小妹無聊的時候也會偷偷進入父親和哥哥們的書房。
進入書房之后的蘇小妹也是安安靜靜地呆在一旁,不會打擾到父親和哥哥們,蘇小妹在書房一呆也能呆上一天。
蘇小妹沒識字的時候,就天天纏著父親和哥哥給自己講畫本上的故事,纏著大人教自己讀書寫字。
等到蘇小妹開始識字了,她便整日都呆在書房,抱著書卷看起來,小小的她還不能完全拿住書卷,可是眼里充滿了求學欲望。
由于從小就開始沉迷書籍,所以蘇小妹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吟詩、作對、對詞、散文、對聯……都是蘇小妹擅長的。
在外人看來,都以為蘇小妹是一個安靜內斂的女子,以為蘇小妹是只會讀書寫字,其實不然,蘇小妹還是一個古靈精怪,善于交際的女子。
父親和哥哥們常常不在家,每當有客人來拜訪的時候,蘇小妹都會上前與人交談。
有次佛家弟子佛印上門拜訪,正好趕上父親和哥哥們不在家。
蘇小妹覺得無聊便打算和佛印對詩,蘇小妹小腦袋靈機一動,準備捉弄一下佛印,于是張口說出上半聯。
“面對面吃面”看似簡單的五字詩,卻包含了很多種意思,可以從多個層面分析,而每個層面代表的意思還不盡相同。
此時的蘇小妹還在洋洋得意,沉浸在捉弄佛印的快感里,看著佛印思考的樣子,忍不住捂嘴笑起來。
佛印思考了一會,答出“心連心貼心”,這個回答的詩句讓蘇小妹紅了臉,還是黃花大閨女的蘇小妹趕忙跑到自己的房間里。
您看出來蘇小妹的偽裝了嗎?原來古靈精怪才是蘇小妹的特性。
在蘇家蘇小妹是最小的,所以備受哥哥們的寵愛,哥哥們對這個小妹可是捧在手心,可是蘇軾的寵愛可不一般。
蘇軾雖說特別喜歡自己的妹妹,但是沒事的時候總會和蘇小妹打趣,故意逗蘇小妹。
兄妹兩人經常相愛相殺,時常會對詩,蘇小妹可以接上蘇軾的詩,兩個對詩的過程讓人捧腹大笑。
有一次蘇軾看著蘇小妹從閨房里出來,下臺階的瞬間蘇軾的詩脫口而出。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幾經拭淚深難到,流得汪汪兩道泉。”
蘇家小妹的前額很高,于是蘇軾譏笑到“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是說蘇小妹人還沒到,額頭就先到了,話語間都是取笑蘇小妹額頭高。
“幾經淚深難到,流得汪汪兩道泉”,是說幾次想擦眼淚卻找不到眼睛在哪里,看不到眼睛卻只能看見眼睛留下來。
蘇軾先后說蘇小妹額頭高,眼睛小,可蘇小妹并沒有生氣,反而是嘿嘿一笑,立刻反懟回去。
“一叢哀草出唇間,須發連鬢耳杏然。”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蘇軾一臉的絡腮胡子,胡子雜亂無章,不修邊幅。
將“哀草”比作蘇軾的胡子,還用“一叢”這個數量詞,可見蘇小妹多有意境,這蘇小妹的想象力還很豐富嘛!
下一句詩是“口角兒回無覓處,忽聞毛里有聲傳”意思是一眼看過去,看不到嘴在哪里,在雜亂的胡子之間找不著嘴的存在,只能聽見說話的聲音從胡須里傳出來。
蘇小妹的詩頗有一絲趣味,原來雜草之間有一張嘴,聽了就能讓人哄堂大笑。
蘇小妹出口成詩回懟哥哥蘇軾,回懟之后又覺得不過癮,于是又作詩一首。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云漢間。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方流到嘴邊”
蘇小妹不僅是出口成章,而且又是在譏笑蘇軾,哥哥說自己的長相,于是妹妹也將哥哥的長相融入詩里。
蘇小妹都運用夸張的手法來展現哥哥的容貌,蘇軾的臉細長、扁平而且比較黑,蘇小妹在詩里寫的臉好似3000里遠。
而蘇軾兩個眼睛比較寬,蘇小妹又形容到兩個眼睛中間好像兩個山頭的距離,眼睛中間還有云層在。
又形容臉長,夸張到去年的一滴眼淚,直到今年才留下來到嘴邊,可見臉得多長啊。
蘇軾聽完妹妹的詩,不僅沒有生氣,還大聲夸贊妹妹的比喻好,形容得很恰當。兄妹兩個人之間的互懟,簡直是相愛相殺。
蘇軾對妹妹說“妹若生為男兒,名氣當勝乃兄”,要是妹妹是個男兒身,那身上的才氣定不會輸給哥哥了。
蘇軾的大笑引得父親和哥哥們皆從房間里出來,蘇軾將蘇小妹的詩講給父親和兄弟們聽,大家伙也都哈哈大笑起來,皆稱蘇小妹聰明伶俐。
蘇小妹的事跡流傳于世,后人還寫下了一首夸贊蘇小妹的詩。
“伶牙俐齒蘇小妹,才華橫溢諸君垂。擇得一婿秦少游,婦唱夫合永相隨。”
再到后來,蘇小妹要嫁給秦觀,在新婚之時蘇小妹卻不讓秦觀入屋,非要和秦觀對詩。
秦觀也是北宋的詩人,蘇小妹不服想要比試一番。
蘇小妹說只有秦觀答上了,才能進屋,新婚之夜把秦觀急得不行,只能在廊下著急地轉圈,無論怎么對句,蘇小妹也不滿意。
蘇軾聽到消息趕來,直接爬上墻頭給秦觀提示,蘇軾將一顆石子扔進水缸之中,水花四濺的樣子給了秦觀提示。
這才對出蘇小妹滿意的詩句,蘇軾為了妹妹的幸福,不惜爬上墻頭為妹夫題詩,可見蘇軾對這個妹妹有多疼愛。
蘇小妹嫁給了秦觀,一生也算是有了好的歸宿,也可以幸福一輩子了,而蘇軾的后半生卻是不幸的。
在嘉佑元年1056年,父親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第一次上京趕考,這一年蘇軾才20歲。
這一年的考試讓蘇軾師出有名,主考官歐陽修對蘇軾不斷稱贊,蘇軾的名氣逐漸傳到京城。
可是,不幸的消息傳來,母親的逝世使得蘇軾無緣京城,蘇家出孝子,蘇家子孫必須得回家為母親守喪。
蘇軾的善良和正直離不開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蘇軾的母親從小就教蘇軾讀《范滂傳》,母親是蘇軾的第一任啟蒙老師。
三年之后,蘇軾打算進京述職,打算大干一票,走上仕途 ,這一年是治平三年,也就是1066年,這一年開始了王安石變法。
蘇軾剛進入朝廷,就要面對自己的師傅、朋友皆被逐出京城,朝廷里的人都野心勃勃,對蘇軾充滿著忌憚。
在朝廷工作了五年,五年之間蘇軾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地工作,蘇軾覺得王安石變法簡直是胡來,一心為百姓著想的蘇軾看不下去。
在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大膽上書,直接進言反對變法,談論變法的弊端。
此時的王安石正處在高處,自然是看不慣蘇軾的作風,王安石暗中派人向朝廷講蘇軾的“不正當”行為。
面對這樣的情形,蘇軾向皇帝上書,說自己不愿在朝廷與王安石一同為官,請求皇帝將自己“外派”。
皇帝一道圣旨下來,便將蘇軾貶為杭州通判。
此時的蘇軾內心是沒有波瀾的,他想的是既然朝廷和我意見不合,那我就去幫助百姓也罷了。
到了杭州之后,蘇軾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百姓,捕蝗蟲、修水井、求雨水什么臟活,累活都是蘇軾搶著干。
蘇軾的行為得到了杭州人民的一致好評,同時也讓朝廷中的變法小人注意到了,這些小人又將蘇軾狀告一次。
他們在蘇軾的詩文中尋找證據,用莫須有的罪名將蘇軾關進了御史臺的大牢里,這個事件史稱“烏臺詩案”。
在元豐二年1079年,已經44歲的蘇軾在大牢里被折磨103天,受盡所有刑法的蘇軾沒有了求生的欲望。
險些自殺的蘇軾,后來被一眾好友的求情,再加上宋太祖的一道命令“不能殺士大夫”所救。
出獄后的蘇軾,雖然留下一條性命,卻被貶到湖北黃州,黃州這個地方可謂是“鳥不拉屎”,給他的職位也只是黃州團練副使。
起初,蘇軾還是有些心灰意冷的,經常心情郁悶,蘇軾整日游覽山川美景,多次到赤壁山,留下經典著作《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沒有墮落太久,慢慢在調整心態,在別人幫助下找到了住的地方,并且在住的地方開墾荒山,靠種田為生。
蘇軾整日種田、游山玩水、與三五好友喝酒品茶,于是蘇軾便有了“東坡居士”的別號。
蘇軾也搞起了自己的世外桃源,把自己的房子取名為“雪屋”,在屋外種上梅花、竹子、蘭花等等打造自己的書房。
整個環境堪比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在好的環境下更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其中畫作《枯木怪石圖》、詩作《寒食帖》都出自于這間小書房。
不僅有畫作和詩作,還有美食也出自這里。蘇軾的東坡肉、東坡肘子,無論過了多少年,也依舊流傳于世,受到世人的喜愛。
東坡肉是蘇軾在黃州被貶的期間發明出來的,在黃州的后期應該是蘇軾最快樂的時期。
心情好了就和朋友喝酒聊天,心情不好了自己就去赤壁賦玩一圈,再在家里研究研究好吃的。
在宴席上蘇軾第一次向好友們展示了自己做的東坡肉,東坡肉可謂是肉色、香、味俱佳,入口肥而不膩,帶著酒香,十分可口。
據史料記載,蘇軾將東坡肉端上的時候,好友的眼睛都直了,東坡肉都是整齊的塊狀,整體大小一致,顏色極正,宛如瑪瑙,肉質軟而不爛,肥而不膩。
“蘇堤楊柳映西湖,三潭映月醉千秋。棄官一舟千樽盡,萬巷遠曉東坡肘。”這就是對蘇軾心態最好的表達。
本以為蘇軾會在黃州過完剩下的時間,可是老天垂憐,在黃州四年之后,讓蘇軾一路升官到副宰相。
可是沒過多久,風水再次輪流轉。
在元祐八年1093年的九月,哲宗上位,將蘇軾貶到更遠的惠州,剛到惠州的蘇軾,又被貶到海南的儋州。
紹圣四年1097年,已經年過花甲的蘇軾終于安家到了海南,蘇軾靠著自己的樂觀心態,把海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鄉。
海南生活很是落后,蘇軾在這里依舊自己蓋房子、開墾荒地、種莊稼,海南可以用“食無肉、病無藥、居無房、出無友”來形容。
在如此的艱苦環境下,蘇軾依舊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偶然一天蘇軾在海邊找到生蠔,發現可以烤來吃,可以補充肉的攝取。
蘇軾趕緊寫信告訴兒子們,說自己找到一種好吃的,煮著也可以吃,烤著也可以吃。
在信里可以看出蘇軾的樂觀心態,像一個小孩一樣,還告訴兒子們,不要將生蠔這種食物告訴其他人。
蘇軾本以為要在海南待到終老,蘇軾將大陸上的技術以及生活交給海南的人們,在這留下了自己的豐功偉績。
蘇軾在儋州留下了東坡村、東坡田、東坡路等等,儋州的人們為了表達對蘇軾的敬仰和緬懷之情,特意將東坡話流傳下來。
元符三年1100年的四月,蘇軾最終重新回到家鄉,在常州逝世。
蘇軾的一生為人正直,敢作敢當,敢于直言,從沒有自暴自棄,經常苦中作樂,就連流放的時候也依舊豁然大度。
在上千首的詩詞歌賦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豁然開朗,以及苦中作樂的精神。
蘇軾雖然考取功名,成為官員,可是多次被貶,多次經歷降職,一生可謂是坎坷。
可是蘇軾的生性豁達開朗,一心為民著想,上層的社會的奢靡以及下層百姓的疾苦,都表現在他的詩詞歌賦里。
蘇軾是當之無愧的文壇大師,他為后人留下了數不盡的瑰寶和著作。
蘇軾的這種豁達大度精神也應該是后人所學習的,面對任何事情,擺正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有時深陷泥潭,生活不得以解脫,這個時候不妨換一種生活態度,以灑脫的心態去繼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