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勝李杜的詩人張若虛
張若虛是何人?無論是唐朝正史還是民間野史都找不到關于這位詩人只言片語的記載,因為他所作的詩文并未得到官方的認可,所以在唐朝年間的文獻中才無法找到他的傳記。
雖然張若虛在沒有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可他在吳中一帶卻也是小有名氣,這是因他祖籍揚州的緣故。那么張若虛的才華又是何時被發現的呢?
大概是在宋代年間,學者在編撰《樂府詩集》之時,將他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寫入其中。到了滿清王朝,他的另一首《代答閨夢還》也受到了世人的關注。
所以,于張若虛而言,他傳世之詩一共就兩首。而他被捧上神壇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學者聞一多認為《春江花月夜》是代表了唐朝詩歌的頂峰!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先來看看這首備受贊譽的《春江花月夜》吧,張若虛在創作此詩時采用的是隋朝年間的樂府主題,雖然是舊題,可是詩人卻將這首詩的意境描繪得極盡宏大,虛無縹緲。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歌的前四句是在寫景,卻將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獨悵惘描寫到了極致,他看著眼前的春江潮水,卻已經想象出了江匯于海的場景。
海上明月隨著潮水緩緩升起,月色繾綣連綿,隨著江海的波流向外無盡地延伸擴展。在這四句詩中張若虛就創造出了一個沒有盡頭的空間。
詩中,詩人還提出了一個具有著永恒意味的命題,思考起了人生真諦,追尋起了宇宙間的奧秘。
《春江花月夜》一詩,起初是游子因久居在在外,無法返鄉見到愛人而產生的離別愁緒,接著詩人又引出了家中婦人的哀婉情思。但在此時詩人卻突然筆鋒一轉,將原本廣闊的境界不斷地縮進。
最后只停留在了那輪春江的明月之上,于是詩人就趁勢點出了這首詩的主旨,也就是感嘆人生短暫,宇宙永恒。
這樣的創作方式將原本詩中人物的哀傷也變得平緩起來了,更多了一份空靈與純粹,讓人禁不住沉浸在春江花月夜的迷離幻境之中,再也無暇去顧及傷感悵惘了!
以樂襯哀情的《代答閨夢還》
而那首在清朝年間才受到關注的《代答閨夢還》呢?這又是一首怎樣的詩歌?這首詩文的標題已經點明了它所要講述的故事,那就是一個婦人因與愛人分離而產生的“閨怨”。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詩歌前文直接就道出了為何會有怨恨,因丈夫要去戍守邊關,所以才會離開新婚的妻子。而在開頭,詩人描寫了送別時的場景,站在城樓之上的妻子望著遠行的丈夫,一步一步離開她的視線。
與丈夫分別之后,女子就陷入了長久的思念之中。即便到了春暖花開時節,窗外美景繽紛,都無法慰藉女子心中的悲傷,因為她的心早已隨著遠征的丈夫一同到了塞外。
而到了深夜時分,這份情思就顯得更為沉重了,而女子也想要在夢中與丈夫相見,緩和相思之苦,然而卻“夢魂何處入”。雖然日有所思,可是卻不能夜有所夢,這也讓她生出了更多的愁苦情緒。
于是從睡夢中驚醒后,只能將開著的門窗關上。在這首《代答閨夢還》中,雖說是很常見的思婦主題,但詩人并未全詩寫哀,而是利用春日歡騰熱鬧的場景來襯托出女子的孤寂惆悵。
立于神壇之上的傳世詩文
相較于《代答閨夢還》而言,《春江花月夜》更受矚目,因為張若虛在創作此詩之時,將他對生命的哲思都融入了其中。
雖然詩歌主旨沉重廣闊,可詩人卻能用清麗新奇的詞句將其描寫出來,所以才有了“孤篇蓋全唐”的贊譽。
在將詩中人物的愁思表達出來后,張若虛筆鋒一轉,將人物的心境趨于平和,并賦予了一種美好的期盼,這是前人所未能做到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他的《春江花月夜》能超越李白與杜甫的緣故!
在華夏數千年的文明之中,出現了大量的詩人,但是鮮有張若虛這樣的詩人,也少有《春江花月夜》這般的詩歌傳世。在這首詩中,一切都被拆解成為了“春、江、花、月、夜”五種不同的意象。
《春江花月夜》一詩,不僅言情,而且寫意,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哲思,因此才一經發覺就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于是就被推到了唐朝的神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