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生:名額、自招、錄取范圍和幾率有不同
廣州市招考辦介紹,有廣州市學籍與戶籍的應屆生,但戶籍與學籍不在同一個區,選擇回戶籍所在區升學的,稱為“跨區生”。例如某考生學籍在越秀區、戶籍在從化區,可選擇按學籍區即越秀區報考,或選擇按戶籍區即從化區報考,選擇按戶籍從化區報考即為跨區生。欲回戶籍所在區升學的考生,須在中考服務平臺申請跨區生資格,由市招考辦通過數據交換方式獲取市公安局戶籍信息自動審核。
市招考辦提醒,報名時跨區生無須提交材料,通過數據交換方式獲取市公安局戶籍信息自動審核。辦理了跨區手續的跨區生,系統會自動設定升學范圍為戶籍所在區,其報名、考試、志愿填報仍在學籍學校進行,不需回戶籍所在區辦理。
中考報名戶籍、學籍怎么選更有利?這是每年中考前,家長和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之一。事實上,對于不同分數段的學生,選擇在哪個區升學,對應的指標到校、自主招生、高中錄取分數和幾率等都有所不同,初中、小學家長都需充分了解。
名額分配:小升初就要籌謀
政策規定,無論考生是否跨區,符合名額分配報考資格的考生,都只能報考學籍所在學校分得的名額分配計劃。
名額分配是中考最大的“紅利”政策,去年每3個考生就能分到1個指標計劃,增加了普通孩子上名校的機會。
選擇不同的區升學,名額分配(“指標到校”按省的政策規范表述為“名額分配”)的范圍、名額數量不同,從而影響學生的錄取學校和錄取幾率。也就是說,小升初選擇哪個區讀初中,已經決定了三年后中考孩子名額分配能申報的學校范圍。
去年中考,番禺區指標數最多,南沙區競爭最激烈。根據指標分配規則,省、市屬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指標計劃面向全市分配,每個區獲得省市屬高中指標的概率是差不多的,大致為5%。
但區屬指標,各區數量、分得概率大為不同,因為區屬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指標,面向全區分配。例如荔灣區,去年區屬指標1631個,但指標考生只有3894人,指標率可達41.8%;番禺區區屬指標高達3005個,但指標生數量也多,達到9783人,指標率為30.7%。
荔灣、增城的區屬指標率分別是41.8%和38.9%,這兩個區的學生通過指標到校考上區屬高中的可能性更高,更能享受到指標到校帶來的紅利。而區屬指標率最低的是南沙區,僅15.5%,從化區和黃埔區的區屬指標率也較低,分別為16%和16.4%。由此可見,南沙區的學生通過指標到校考上區屬高中的競爭最為激烈。
數量上,區屬高中的指標遠多于省、市屬高中。去年省、市屬公辦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標計劃是3078個,區屬公辦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標計劃為16528個。
自主招生:只能報省市和學籍所在區學校
自主招生方面,考生只能報考11所省市屬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計劃和學籍所在區的區屬示范性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計劃。
例如,學籍在黃埔,戶籍在海珠的學生,如果選擇回戶籍所在區海珠報考,在報名參加自主招生時,只能報考11所省市屬示范性普通高中(華附、省實、執信、廣雅等)的自主招生計劃和學籍所在區的區屬示范性普通高中(86中學)的自主招生計劃,而不能報名五中等老三區的區屬高中的自主招生。
不同批次:錄取或有區別
今年開始,廣州中考錄取批次從7個批次變為4個批次。
原本的獨立批取消,第一批次包括普通高中學校自主招生計劃,外語、藝術類普通高中招生計劃。此外,還新增了中高職貫通培養五年一貫制試點招生計劃,中高職貫通培養三二分段試點招生計劃,中職本科貫通招生計劃,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下同)省級及以上重點特色專業招生計劃。
原本在提前批的“指標計劃”變成了第二批,名稱變為“名額分配計劃”。錄取學校在原來的“公辦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基礎上新增加了“省一級普通高中學校”。
提前批統一計劃變成了第三批,其中包括: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其他招生計劃;引入國家、省、市優質教育資源新建的普通高中學校,經市教育局批準的部分招生計劃。后者是新增的,這些學校有可能指的就是一些示范性高中的新設分校和校區等。
剩下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二批提前、第三批、第四批,全部整合成第四批,包括了非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其他招生計劃、中等職業學校其他招生計劃。
對于跨區生來說,在第一批自主招生、第二批計劃分配、第三批省市屬學校方面,沒有區別;在第三批區屬公辦示范高中、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新建的普通高中,第四批非示范高中、民辦高中方面有所不同。
不同分數段,選擇不同
對于不同分數段的學生來說,選學籍還是戶籍策略并不同。720分以上,目標是前八所省市屬學校的考生,無論戶籍學籍在哪都可報考。成績在往年的提前批高保線698分左右的,可以沖刺最想去的區屬重點高中,高中屬于哪個區就選哪個區升學。
分數在630-698分之間的同學,主要選擇面是區屬示范高中。最想去哪個學校,就選哪個區。
630分以下的同學,主要考慮區屬公辦普通高中,最想去哪一間,你就選這個區升學。成績介于能不能考上高中的,選擇高中錄取分數線低的區升學。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