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字已3年有余。兒時的基礎是隸書,但也沒堅持多長時間,后因為學業而暫時放棄了書法研習。3年前因機緣巧合重拾毛筆開始繼續翰墨之旅。楷、行、草、隸皆有臨習。我的頭條號昨日開通,我算是新人小白,我知道今日頭條號上的“前輩”很多,望大家不吝賜教。今天,與大家一起聊些三年多以來的一些習字心得,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正與幫助。
古人云:習字初始先要學會平正之字的寫法。我的理解,平正,就是指篆、隸、真(楷)書字體。學平正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毛筆的書性特性、熟悉并掌握漢字的基本字形、在各種書體中的寫法(草書在這一點上尤其重要,后面會談到),熟悉了解書寫者在處理“平正”之體字的時候,如何謀篇布局)即章法的基本知識。這也就是有書論中提及的到的——真書如“站”!這里的真書,我理解就是平正的書體一類。
先曬上自己的隸書習作數篇,供大家評點批評。
幾年前寫的隸書習作:
乙瑛碑 臨習之舊作
張遷碑 臨習之舊作1
張遷碑 臨習之舊作2
對隸書的體會:此體對于初學書法的朋友來說,非常容易上手。為什么這樣說呢?原因有:一者隸書的結構字形較楷書簡單,再者其用筆之法也較楷書容易(是相對的容易),三者其章法、墨法也比較單一(是相對于行、草書而言),且容易把字放大了來練(字寫大,為的是掌握控制毛筆的能力,這是一個入門基本功),初學書法之人可以通過臨習隸書來獲得控筆的能力、對中國漢字的初步認識的能力、對方圓筆法的初步嘗試的體會。這些東西有的是能力(或稱功力范疇的東西),有的是知識(如漢字字體演化的歷史、章法、結體等)。初學者的關鍵在培養習書的興趣,太難的字體會讓人因畏而怯步。但隸書入門之后,應改習楷書來建立更完善的書法認知和控筆體系——所謂的“法”。如果有朋友選擇終身以隸書為自己專擅之體,則不可在這個階段完成。要知道,隸書始于漢,而興于清代。興于清代,指的是清代對隸書的復興的意思。我個人認為,隸書寫不出古、拙的韻味,終究不能成為佳品。我曾去曲阜孔廟調研隸書之碑,感覺漢隸之風非我輩能了解和掌握的。這里面有時代背景的影響,更多的是人的本身對隸書文化的感受完全不同(此話題先暫不表,有機會再另說)。初學書法的朋友,推薦寫:先寫乙瑛、再寫張遷,最后寫漢簡。至于為什么是這個步驟,大家可以發表看法交流一下。
繼續談書法中的“站”的學問。先發幾張我的楷書習作,請方家指正。
趙孟頫的仇鍔墓志 臨習的舊作
趙孟頫的膽巴帝師碑 臨習舊作1
趙孟頫的膽巴帝師碑 臨習舊作2
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 臨習之作
從上以我曾寫過的楷書習作中,我體會到,楷書是我們需要長時間琢磨的可以幫助我們在真正掌握“站”的能力的重要字體。中國四大楷書名揚天下,但說到對楷書有創新的大家,我覺得有兩位:即褚遂良、趙孟頫(個人淺識,不代表權威觀點)。有人會問,為什么不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呢?我覺得那是因為,楷書是書法“站”的能力訓練中的最重要的練習環節,但我說的兩個代表人物能讓讓楷書與行書的筆法實現無縫轉換,試試寫九成宮的朋友、寫顏勤禮碑的朋友、寫玄秘塔的朋友們,有哪個的行書也寫得特別棒的呢?原因在哪兒?其實,原因就在于,初學楷書的人上來就寫九成宮、顏勤禮、玄秘塔會覺得我取法乎上呀,我能得其中呀。其實不然,因為這個“上”的起點太高。而且沒有任何書法基礎和理論思考的朋友們,如何能透過刀鋒看筆痕?如何能知道歐陽詢的筆法到底厲害在哪里?最多也就是習得了他們的結構上的東西,時間一長,想轉到行書上面來學的朋友,就會感覺之前學的東西完全沒有用(指筆法上的)。
但“站”的功夫,是一定要先學的。這一點,相信大多數書友們都認可的。這好比人走路,沒有好的站相,如何能有瀟灑的走相、跑相呢?
下面談談書法中的“走”。說到這個,其實就是說行書這一書體。所有練習行書的朋友,沒有不知道集王圣教序這個碑的,此碑到底好在哪里,為什么天下寫行書的人都要長年臨習之?
先放幾張,我臨習的舊作,供大家哂笑一番。
集王圣教序 臨習舊作1
集王圣教序 臨習舊作2
集王圣教序 臨習
我覺得,行書并不是楷書的快寫(楷書快寫的訓練是有必要的,記住先寫熟,后寫快,這是習楷書的一點小心得)。行書,自有其自己的寫字之“法”:一是字形,不同于楷書,有的字相比楷書而言,完全是另一種結體;二是筆法,筆法與楷書有相通的地方,但到底哪里相通,你不寫趙體、褚體楷書,就無法體驗這相通之處。此文所探討的“走”,其實就是筆法與章法的流動之感。能“走”起來的筆法,一定是對筆有相當基礎的朋友才能做到。看似簡單,其實內在的東西很多,篇幅有限,今天不在這里展開說?!白摺敝饕w現在三處:一是字形要“走”起來,前后兩字要有彼此相續相依之牽連,左右要有顧盼之姿態。二是筆法要“走”起來,以描的筆法來寫行書是不可行的方法。意在筆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寫完前一筆后要提前想好后一筆在哪里接入筆,只有出入有度,才叫有“法”。三是行氣要“走”起來,這已經超越了楷書中的行與行之間的那種排列方法,學問很大,需要分階段慢慢體會。
最后,分享一下對“跑”的初淺認識。實在是習草書時間太短,思考得東西還不夠,供方家指正吧。
先發幾張我的習作。
王羲之十七帖的習作1
王羲之十七帖的習作2
王羲之十七帖的習作3
王羲之十七帖的習作4
真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我理解的“跑”,并不是讓你寫多快,運筆多迅速。要知道象張旭、懷素、趙佶一般的狂草大家,非我輩能學到手的,更不要說初學草書的朋友??癫莸囊庀蚺c書者當時的心境、狀態,并不是我們能在自己屋子里能還原出來的。所以,這里談的草書,就是以大王、二王為代表的規范草書。如何讓草書有“跑”的感覺呢。建議多多研究十七帖和大王的墨跡墨本字帖。學了十七帖之后,可能知道“跑”是指的線條書寫要有流動的感覺、一氣呵成,不可遲疑,不能看一筆寫一筆(所以之前的讀帖環節非常重要)?!芭堋钡乃俣炔⒉灰笥卸嗝吹目欤侵浮耙泄澴喔小保輹枪P筆提按,尤其要加強對使轉的訓練。我也是剛學不久,但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和心得體會分享出來,可能會給初學草書的朋友們一些思考。對于真正已掌握書法門徑的方家們來說,我上述所言,只能且作一哂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