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彥:真誠,引發生命向上的力量。”
每讀《大學》,試圖了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含義時,總覺得不夠通暢。結合幾位老師的觀點,反復思考之后,再試做梳理如下:
格物,認知(觀察、思考、領悟)事物;
致知,了知人生的真理。
誠意,誠實面對自己的意念,并使之真誠。
正心,心思端正。
修身,修養言行舉止
大學之道,言簡意賅,寓意深廣,可以適用于不同的學術領域,根據所需進行具體的含義闡述。下面我會從兩個方向做出具體解釋,一是廣泛所指的修身之道;一是個人內在成長領域。
01
—
格物
意指“認知(觀察、思考、領悟)事物。”
君子修身之道:“格”字有分析、辨別之意,可引申為觀察、思考、領悟的認知行為。“物”,泛指萬物,然而對修身而言,“心外無物”,凡能從中提煉出有助于君子修身道理的事物,都在君子所“格”之列。然而世間萬物,何其多也,如果沒有目的、方向的一一格來,勢必陷入瑣碎和迷茫。所以,此處君子修身所格之物,指向更有方向性的,與為人處世相關的人/事/物。
內在成長領域:“格”字為覺察之意。“物”字是覺察的對象,一般指向個人內部,包括身體、感覺、感受、情緒等等。
02
—
致知
意指“了知人生的真理。”
君子修身之道:此處“知”所包含的人生真理,至少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層“知”,人之本性如何,是善是惡?有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孔圣人是持何觀點呢?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孔圣人也是持有“性善論”的。其實不然,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說明人之本性只是相近,而不是完全相同。相近的是什么呢?大學第一句就講到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人性中相近的是都有光明德性(但絕非只有光明德性,還有什么孔子沒明說),而且是人人皆有。《論語》中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這都說明“天命之謂性”(《中庸》)的人之本性,包含了“仁”的種子。若持君子之道(君子喻于義),勤修不輟,則光明德性彰顯出來,仁的種子就能長成參天大樹;若持小人之道(小人喻于利),則本性被污垢遮蔽,不能彰顯,“仁”的種子得不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就枯萎了。
第二層“知”,人生正途是什么?人性中雖有光明德性,但卻不是人人彰顯出來了,說句實話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彰顯出來,否則大街上人人都是君子了。那么人生應該走什么樣的路?孔子認為,要把彰顯的光明德性運用起來,就是《大學》中接著說的“在親民”,也是“率性之謂道”(《中庸》)。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五條可算是“明明德”,“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條可算是“在親民”了。然而對于每個人來說,人生正途有頗有不同,畢竟沒有完全一樣的人生,每個人“親民”的方式也不會一樣。所以人生正途對每個具體的個人來說就是“知天命”,了知自己的人生使命。《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反映了對自己天命的了知程度和順應程度。孔子對自己的天命非常了解,所以能“知其不可而為之”,在別人看來“惶惶如喪家之犬”,但孔子本人卻“樂亦在其中矣”。
第三層“知”,人生歸途何在?《大學》里說要“止于至善”,沒說歸途會如何,只告訴我們接著干,一直干到極致才罷休。《中庸》里講“贊天地之化育,參天地焉”,這聽上去有點天人合一的味道了。《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求仁得仁又何怨”、“殺身成仁”,表達了一種求“道”、知“道”、行“道”,就死而無憾的心情。
內在成長領域:“致知”,是指了解自己的狀態,包括身、受、心、法四個層次的狀態,以及繼續深入覺察(格物)后,了知導致我處于這個狀態的原因,即我的內在生命需求、未完成事件、制約模式等。
03
—
誠意
意指“誠實面對自己的意念,并使之真誠。”
君子修身之道:《大學》揭示的君子修身之道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我用“明善知命”來概括,具體方法是“格物、致知”。第二階段是“擇善固執”,具體方法是“誠意、正心、修身”。第三個階段是“止于至善”,具體方法是“茍日新,日日新”、“一日三省吾身”等。
前面講了“明善知命”的格物致知之后,個體已經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接下來就是如何執行了。知道,不等于做到,所以“擇善固執”,需要運用“誠意、正心、修身”的功夫。
誠意,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意念”,第二層是“使意念真誠”。這兩者之間有遞進關系。因為人的意念、念頭,有點神鬼莫測的特點,具有偶發性,不知道那個神經釋放一個電沖動,就會產生一個念頭。這些念頭有的一閃而過,有的徘徊不去,有的善,有的惡。這是個體的主觀意志決定不了的,人不能直接控制哪些念頭出現,哪些念頭不出現。人所能做的是,如何面對這些念頭。誠意,就是面對這些念頭的正確態度和方法。由于人有復雜的心理機制,常會有自欺欺人的心理模式,又或者有些念頭不明顯,則不容易進入意識層面。這就需要誠意的功夫,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意念。誠實,則不自欺,“如惡惡臭、如好好色”。這是誠意的第一步。
在完全清晰地了知自己的所有意念之后,我們會做出選擇。因為我們通過前面的“明善知命”,已經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正途和個人使命,就很容易判斷當下冒出來的念頭,是否符合以上明確的人生道路。例如,我想要健康的人生,就知道當我冒出來抽煙的念頭時,我知道這不符合我人生道路的要求。我就會做出選擇。即,誠意的第二層功夫,“使意念真誠”,意念一旦真誠,就發現“抽煙的念頭”不真誠,所以就會做出選擇,放棄抽煙的念頭。
內在成長領域:通過前面的覺察(格物),我們了解自己所處的狀態及原因(致知),我們就會面臨選擇:我是繼續之前的行為模式,還是選擇冒險。這種選擇,就需要“誠意”的功夫。當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時,我們會發現哪種選擇是我真正需要的,是有益于內在成長,滋養我的生命健康的。然后,我們繼續“誠意”的第二層功夫,“使意念真誠”,意念一旦真誠,就會對有助于成長的選擇更加堅定。
04
—
致知
意指“心思端正”
君子修身之道:人在做一件事情,其所消耗能量來自身體中營養物質的轉化,而做事情的質量和效率,卻受到其他三個能量層面的影響。一是思維能量層面的目標效應,目標越專注則越高效;二是情緒能量的放大縮小效應,積極情緒可以放大做事情的熱情、投入度,消極情緒則縮小熱情和投入度;三是精神(愿景)能量,可以激發出強烈的信心、堅定的意志。
古人所說的“心”,包括了頭腦、情緒和精神三個方面。所以在《大學》下文中說“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是指情緒能量所帶來的影響,都可能導致“心”不端正。下文又提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是指頭腦不專注,導致注意力分散,同時“心不在焉”一句,也包含了意愿度下降的意思。
所以,正心,就是管理好來自頭腦專注度、情緒、精神層面的能量,涉及目標管理、情緒管理、愿景管理。簡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心思端正”。
內在成長領域:人的“心”,常在浮動的狀態,孔子認為心是“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孟子.盡心上》),孔門最優秀的弟子顏回,也只做到“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可見修心之難。
若人心在浮動狀態,不能端正、安定下來,則無法真正體會到新的人生選擇的價值所在,所謂“食而不知其味”,也就無法取得內在成長方面的進步。人的內在智慧,源自對真實體驗的積累。
所以,正心的功夫,也是覺察的功夫,對當下所做之事,保持持續的注意力,讓心安定下來,如如不動。
05
—
致知
意指“修養言行舉止”
修身是前面“格致誠正”功夫的外在顯現,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出來。人之所思所想、所修所養,日久為之,必于身體狀態、言行舉止中有所表現。無論是君子修身之道,還是內在成長領域,殊途同歸,都是讓一個人活出真實的自己。
從當下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走路,吃飯,笑出聲來
從當下起
關心身體和情懷
我心中有一個院子,面朝山谷,野花盛開
身心腦靈合一,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