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主戰派官員,中國詩歌史上最杰出的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采納。
后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采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后被誣落職,先后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閑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后贈少師,謚號忠敏。[9]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辛棄疾生于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其時距靖康之變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贊,是金朝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的縣令,卻經常灌輸他抗金復宋的教育,“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曾帶他兩次到燕京考察軍情。辛棄疾早年受業于毫州劉瞻,劉瞻在金國擔任史館編修,門生諸多,其中,辛棄疾和黨懷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稱“辛黨”,后來,黨懷英在金國擔任職務,但是辛棄疾卻走上了抗金道路。辛棄疾十四歲、十七歲時兩次參加金朝燕京的科舉考試,不中。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夏秋季節,金國君主完顏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隊烽煙四起,22歲的辛棄疾在濟南南部山區聚集人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義軍,辛棄疾擔任掌書記。辛棄疾極力勸說耿京“決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規軍配合,一同抗擊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棄疾等11人奉表歸宋,宋高宗召見之后委任辛棄疾承郎務、天平節度使掌書記,耿京為天平節度使。79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辛棄疾在北歸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率領50騎兵直驅山東,奔入5萬人中,將正在飲酒作樂的張安國捉拿,并且號召耿京舊部反正。之后,辛棄疾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到建康城斬首。此時,辛棄疾年紀輕輕,名重一時,南宋君主大為驚異,委任其江陰簽判,自此,辛棄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歸。南宋乾道六年被召為司農寺主簿。
辛棄疾歸南宋的前十年,對恢復舊山河飽含信心和希望,他雖然官職卑微,但是不斷上書獻策,其中,《十論》和《九議》是其政論文代表作,體現了其經濟救世的才華。但是,辛棄疾的策略沒有被朝廷采納,10年里,他只是擔任江陰通判、建康府通判、司農主簿。1165年(乾道元年),辛棄疾寫了《美芹十論》給宋孝宗,但是沒有回應。1168年(乾道四年),主戰派虞允文當宰相,辛棄疾又寫了《九議》,仍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
乾道八年,辛棄疾擔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知府,開始了南歸的第二個十年仕途生涯。當時的滁州因常年兵亂而凋敝,辛棄疾到任后“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改善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
淳熙二年四月,以賴文政為首的茶商武裝集團在常德府、岳州一帶稱亂,并先后于湖南、江西大敗官軍。辛棄疾為宰相葉衡所薦,前往江西任提刑以討捕茶寇。辛棄疾“親提死士與之角”,使茶寇“困屈請降”辛棄疾雖然于當年平定這場叛亂,但他對于鎮壓內亂心里充滿矛盾,他既不認同南宋朝廷“偃武修文”的大政策,也不認同“攘外必先安內”的治國方略。他在淳熙六年寫成的奏章《論盜賊札子》中提到“民者國之根本,而貪濁之吏迫使為盜”指出農民在南宋官吏豪紳逼迫下成為盜賊,以至“今年剿除,明年掃蕩”,希望朝廷下令各路州縣“洗心革面,皆以惠養元元為意”。此間可以看出他對農民寄予了深切同情。
淳熙七年,辛棄疾任湖南安撫使。他以湖南“風俗頑悍”、“武備空虛”為由,上疏朝廷請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軍隊,命名為“湖南飛虎軍”。經朝廷準許后,他于當年夏開始籌建軍隊,共招募二千步軍、五百馬軍,并在馬殷營壘的遺址上建造軍營。《宋史》載飛虎軍建成后“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此后的八十余年時間里,雖然飛虎軍的性質、駐地有所變化,但它始終是朝廷鎮壓當地叛亂、抗擊金兵的重要力量。123-138辛棄疾希望南宋朝廷能夠國富民強,再恢復舊山河,但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在官場中“不為眾人所容”。
淳熙八年,辛棄疾任江西安撫使。是年江西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朝廷命其處理賑災事務。他到任后在要道旁張貼“閉糴者配,強糴者斬”,以控制糧食買賣;又拿出官府的錢,派能人從外地運糧。這些舉措使得糧價穩定下來,民眾得以購買糧食。他也因此受到了宋孝宗的嘉獎。同年冬,他受諫官彈劾,被革職處分,退隱田園。[8]
淳熙九年之后,辛棄疾開始隱居,取意“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自號“稼軒”,除了1192年(紹熙三年)到1194年(紹熙五年),短暫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這前后18年里,他一直隱居在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和鉛山的瓢泉。
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棄疾和愛國詞人陳亮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相會,兩人在鵝湖寺居住10天,“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恢復大計,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繼朱熹和陸九淵之后的第二次“鵝湖寺之會”,兩人唱和,辛棄疾寫了《賀新郎》詞數闕,表達了:“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辛棄疾曾與理學大師朱熹同游武夷山。1200年(慶元六年),朱熹去世。當時由于慶元黨禁,其舊友、門生無一送葬。辛棄疾親自前往,并寫祭文哀悼。文中贊嘆朱熹:“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
1203年(嘉泰三年),64歲的辛棄疾起任紹興府知府和浙東安撫使,辛棄疾欣然上任,“不以久閑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單車就道,風采凜然”,這個時期,蒙古族壯大,金國被擠壓,勢力范圍往南擴張,河北、河南、山東人民奮起反抗。南宋朝廷宰相韓侂胄利用辛棄疾的名望,派遣他擔任鎮江知府,辛棄疾打造了1萬套軍服,招募1萬名士兵,訓練一支精銳軍隊準備抗金,但是被南宋官員彈劾而去職。1205年(開禧元年)秋季,辛棄疾從鎮江調回紹興府任知府,他上章辭免,回到鉛山。1206年,南宋王朝北伐失敗,南宋朝廷委任其兵部侍郎,他仍上章辭免。十二月,南宋向金國求和。1207年,金國要求南宋把韓侂胄的人頭送到金國才答應議和,韓侂胄大怒再次用兵,召集辛棄疾出山,但是詔命到達鉛山的日子,辛棄疾已經病重,九月十日,一代詞宗和愛國者辛棄疾“抱恨入地,賚志以歿”,終年68歲。[7]
辛棄疾現存詞六百二十六首,是兩宋現存詞最多的作家。人稱他的詞作“色笑如花,肝腸如火”。元大德年間編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存世,是辛詞中較完備版本。詞與北宋的蘇軾有“蘇辛”之稱,被認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詞中之龍。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青玉案·元夕》、《破陣子》、《丑奴兒》、《永遇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6]
辛棄疾留存于世的墨跡甚少,《去國帖》是其為數不多的行楷書作品之一。此帖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雖無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F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史·卷四〇一》:“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
陳亮《辛稼軒畫像贊》:“呼而來,麾而去,無所逃天地之間;撓弗濁,澄弗清,豈自為將相之種!”[5]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淪落之感,亦廉頗思用趙人之意爾。觀其與陳同甫酒后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br>
香港大學羅忼烈教授在《漫談辛稼軒的經濟生活》一文中指出辛棄疾落職后生活豪奢,從而推斷其為官時可能有貪污行為。鄧廣銘等學者則對這一觀點加以了駁斥。
大明湖辛稼軒紀念祠
位于大明湖南岸,建于1901年,原為李鴻章祠堂,1960年改建為辛稼軒紀念祠。
營盤路
原為營盤街,為長沙城北的一條麻石街,長600余米。辛棄疾任湖南安撫使時,在潭州建立“飛虎軍”,在馬殷營壘的遺址上建造軍營。該街地處飛虎軍營盤舊址,故而得名“營盤街”。
1999年,該路被拆除拓寬,初名“展覽館路”,后應學者和市民呼吁,將其更名為營盤路。2003年初,長沙市政府在該路安置了辛棄疾銅像。
辛棄疾墓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永平鎮鼓樓門村陽源山麓。辛棄疾晚年定居鉛山瓢泉,死后葬于陽源山麓,原墓碑立于南宋紹定年間,清代乾隆年間辛棄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鉛山縣志》載:“辛忠敏棄疾墓,在七都虎頭門。宋紹定間贈光祿大夫,敕葬于此。舊有金字碑立驛道旁,曰稼軒先生神道。”郭沫若為之題寫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2]
《辛棄疾鐵血傳奇》:峨眉電影制片廠于1993年出品的一部影片,[1] 虛構了辛棄疾少年時的一段故事。劇中辛棄疾由劉燕軍飾演,其妻范如玉(姓名虛構)由蔣勤勤飾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