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風水學的說法,一家之主墳墓的風水,將會影響一家人的運勢。那么,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興衰。所以,從古自今,墓葬風水的選擇都被人們十分重視,普通人希望生活順風順水,掌權者希望仕途平平安安,帝王則希望皇權永固。
(圖片來源:玄都宮原創表情)
今天,小編就領著大家一起看看,古代帝王選擇陵墓區的那些事兒~
首先說說什么樣的地脈才能稱之為“龍脈”?
龍,歷來都是為皇家所專用,被認為是神靈或者權力的象征。因此,風水術中也借用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龍脈,就是指如龍般天矯,飄忽隘顯的地脈。因為龍會變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印能現,能飛能潛。龍的行蹤飄忽不定,即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而山勢就像龍一樣變化多端,故以龍稱呼。郭璞《葬經》所謂“委蛇東西,忽為南北”即是此意。
分辨龍脈首先要分清枝干,找到了干龍但卻把穴選在了其分支上,可能就會吉事變壞事了。所以一定要分清楚真龍之身與纏護之山。而且凡真龍必多纏護。纏得越多越富有,護得越密也就越富貴。
平地上也有龍脈,其標志就是地形和水流。對龍脈好壞的看法,是看山脈的長遠,辨別山脈的大小興衰如何。山脈綿延不絕,發富也就綿遠長久,山脈來得短促者,發富也就很短促。總之,風水龍脈大致反映了我國的山脈走向,是古代先哲對中華地理的樸素認識,是千百年經驗的積累。
風水家以南海、長江、黃河、鴨綠江四水域為界,將中華山脈地勢分為三大部分,并稱為三大干龍。即北條干龍、中條干龍、南條干龍。徐善繼《人子須知 龍法》曰:“天下有三處大水,曰黃河、曰長江、曰鴨綠江”。
舉例說明:比如唐朝帝王陵墓的特點是“依山為陵”,開“山陵”之先河,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便是如此。昭陵主峰險峻雄偉,有167座功臣貴戚陪葬墓,占地約三十萬畝。唐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坐落在乾縣西北的梁山上。其地勢就像一個頭北腳南仰臥在大地上的人體,似有附會“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的制度。
所謂依山為陵,就是選擇一山,在山的半山腰上深挖洞穴一直到山底,然后把棺槨葬入其中。這種陵墓與堆土為陵相比,在氣勢上顯得更加雄偉,更能體現皇權至上的特點。
此外,唐代陵墓,均以底墓室為中心,在地面四周,圍上一圈四方形的柏城,柏城南門外設二道門闕:第一道門闕處的標志是石獅,第二道門闕外有大量排列有序的石刻,為皇帝生前的儀仗設施,人們將其稱做“山野小朝廷”。
由此可見,人們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都希望身邊的人,能夠更加順順利利的生活下去,人們對于生命的渴望永無止境,即便是死去,也希望自己的靈魂可以永遠陪伴在親人身邊,守衛自己生前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