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把坯泥置于轆轤(即輪上),借轆轤旋轉之力,用雙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這是我國陶瓷器生產的傳統方法,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拉坯。盤、碗等圓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手工拉坯制陶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時,置于轆轤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這道工序稱為利坯。挖足——圓器拉坯時器底留下一個3寸長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這道工序稱為挖足。
泥條盤筑——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方法。制作時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后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筑成型,再用手或簡單的工具將里外修飾抹平,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陶器,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筑的痕跡。輪制——用輪車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制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于土內,上有樞紐,便于圓輪旋轉。利用輪車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制法始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規整,厚薄一致。仰燒——瓷器燒成的一種方法。匣缽內放置墊餅或耐高溫的細砂,器物正裝焙燒,稱為仰燒。
仰燒工藝中三角墊片的疊摞使用方法
疊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多件器坯疊在一起裝燒,器物間隔以墊燒物。可分為:(3)重合疊燒或刮釉疊燒,即在器物內心(以盤碗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將疊燒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將疊燒器物底足(無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層重疊,金代產品盛行此法。覆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瓷器覆過來裝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狀支具匣缽內焙燒,始于北宋定窯,景德鎮及東南地區青白瓷窯系也多用此法。優點是產量高,變形小;缺點是器物口沿無釉,使用不方便。素燒——指需二次燒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窯以低溫(750~950℃左右)將器坯燒一次,稱素燒,然后,施釉再次入窯燒成??稍黾优黧w強度,提高正品率。北宋晚期 素燒花口水仙盆 2012年清涼寺汝官窯遺址IV區出土
澀圈——瓷坯疊燒前,將器物內心刮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澀圈的碗
浸釉——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稱“蘸釉”。將坯體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漿附著于坯上。釉層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漿濃度、浸漬時間進行控制。適用于厚胎坯體及杯碗類制品施外釉。吹釉——是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細紗,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數視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則3~4遍。其優點使器物內著釉均勻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鎮首創。澆釉——大型器物的一種上釉工藝,是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時兩手各執一碗或勺,舀取釉漿,向坯體上交相潑澆。蕩釉——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時把釉漿倒入器坯內部,然后晃蕩,使上下左右均勻上釉,多余的釉漿倒出即成,這種方法適合于瓶、壺等琢器。印花——陶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用刻有裝飾花紋的印模,在坯體尚未干透時印在坯體上,故名。春秋戰國時印紋硬陶已廣泛采用,此后,成為我國陶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宋代定窯印花瓷器最具代表性。劃花——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用尖狀工具在瓷坯上劃出線條裝飾花紋,故名。宋代盛行,花卉、禽鳥、人物、龍鳳各種圖案俱有。
南朝 青瓷劃花花鳥紋盤
北宋青瓷劃花云鶴紋盒,口徑11.0厘米 底徑10.5厘米 通高20.5厘米,1985年河南省鞏義市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遼開泰七年 越窯青瓷劃花雙蝶紋盤,口徑16.4、底徑6.4、高5.1厘米,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遼陳國公主墓出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明洪武 紅釉印劃花云龍紋盤,高3.2cm,口徑19.4cm,足徑11.9cm
清康熙仿定窯白釉劃花海水雙魚紋折沿洗-北京故宮
刻花——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裝飾花紋,故名。其特點是用力較大,線條較劃花深而寬。宋代盛行,以北方耀州窯刻花器物最為著名。北宋 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梅瓶,1969年陜西省耀縣出土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蓮荷紋鼎式爐,1991年9月20日出土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明龍泉窯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宋代汝窯天青釉刻花蓮瓣紋熏爐殘件
清道光黃釉刻花仿竹雕筆筒-北京故宮
剔花——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在劃出花紋的瓷坯上,將花紋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紋凸起,故名。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窯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時期山西地區瓷窯亦頗流行,黑釉剔花獨具一格。 金 河津窯白釉剔花童子鞠毬圖枕,山西省萬榮縣博物館
元代 黑釉剔花開光花卉紋胡瓶,山西柳林穆村楊家坪出土 山西柳林縣文管所藏
珍珠地劃花——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在劃花瓷坯上,于空隙處填刻又細又密的珍珠紋,故名,始于晚唐河南密縣窯,宋代流行河南、河北、山西諸瓷窯,以河南登封窯產品最具特色。北宋 新安窯白釉珍珠地劃花纏枝花卉紋瓶 ,1984年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宋墓出土 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藏
貼花——陶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作成各種花紋圖案,然后貼于坯體上,故名。唐代和沙窯的青釉褐斑貼花物,以及河南鞏縣窯唐三彩貼花裝飾均聞名一時。北齊 青釉模印貼花獸面紋尊 ,2003年山西太原北齊武平二年(571)徐顯秀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北京故宮藏
遼代 白釉瓜棱貼花提梁壺,內蒙古博物院藏
元代龍泉窯青釉露胎貼花云鳳紋盤,上海博物館藏
現代貼花工藝品瓷,常有缺色現象
剪紙貼花——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剪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將剪紙花樣移植到瓷器裝飾上,故名。宋代江西吉州窯獨創,在黑釉茶盞器內,裝飾有梅花、木葉、鸞鳳、蛺蝶等紋樣,剪紙效果顯著,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三鳳紋碗,江西省博物館藏
南宋吉州窯 木葉貼花盞,1996年江西省上饒市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趙氏墓出土
民國 龍泉窯青釉模印貼花牡丹紋蓋罐
開光——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在器物的顯著部位,鉤勒出長、方、圓、菱形、云頭、花瓣等形的欄框,內繪花紋,突出主題紋飾。此法猶如屋內開窗見光,故名。宋代吉州窯采用錦地開光繪畫手法,取得良好的裝飾效果。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時期瓷器上的開光裝飾更加豐富多彩。南宋吉州窯褐彩纏枝卷草花形開光海浪紋梅瓶
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貼塑蓋罐
元代 磁州窯開光蓮紋罐,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元代磁州窯開光四郎探母圖瓷枕
明宣德青花菱形開光雙鳳穿蓮花紋長方爐,高18cm,口徑22.2×14cm,足徑22×1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成化斗彩開光折枝蓮紋罐-北京故宮
順治 五彩錦地開光花卉紋筒瓶,高36.1厘米 口徑11.3厘米 底徑11厘米
清康熙 黃地開光琺瑯彩花卉紋碗,高6cm,口徑10.8cm,足徑4.4cm
清乾隆霽藍釉描金地開光粉彩花鳥紋方瓶-北京故宮
清咸豐綠地粉彩開光花鳥紋方瓶-北京故宮藏
化妝土——美化胎色的一種方法。為彌補瓷胎色澤的影響,在胎坯上敷一層白色瓷土,使胎面光滑潔白,用以提高釉的呈色,此法所用瓷土即稱化妝土。化妝土始于西晉時浙江婺州窯青瓷,隋唐兩代北方白瓷廣泛采用,宋代磁州窯系瓷器使用也很普遍,尤以剔花品種使用較多。北宋 當陽峪窯白釉剔花缽,1984年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窯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描金——陶瓷器的一種裝飾技法。以金彩描繪在陶瓷器上,再燒成,故名。宋代定窯有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器傳世,據文獻記載,宋代定窯“用大蒜汁調金描畫”。此后遼、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繪時見。清康熙灑藍釉描金花鳥詩文棒槌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紫口鐵足——瓷器的一種裝飾特征。南宋官窯、傳世哥窯及宋代龍泉窯個別品種,因為胎骨含鐵量較高,在還原氣氛中燒時,器口釉水下流,釉層薄處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鐵黑色,即所謂“紫口鐵足”。宋官窯青瓷葵口盤-英國大維德基金會
宋官窯青釉龍紋盤
金絲鐵線——瓷器的一種裝飾特征。傳世哥窯瓷器,由于燒制時胎釉膨脹系數不同,形成釉面開片,大紋片呈現黑,小紋片呈現金黃色,一黑一黃,即所謂“金絲鐵線”。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北京故宮
開片——因燒制時胎釉膨脹系數不同所致,宋代官窯、傳世哥窯及龍泉窯個別品種均有開片特征。宋以后景德鎮窯亦有仿燒。出筋——瓷器的一種裝飾特征。南宋龍泉窯青瓷,制作時某些部位作條狀凸出,施釉時該處的釉特別薄,顏色因而淺淡,形成對比,即所謂出筋。
蚯蚓走泥紋——瓷器的一種釉面特征。瓷坯施釉后晾坯時,使釉層產生裂痕,燒制過程中釉流動使裂痕彌合,產生猶如蚯蚓走泥蠕動后遺留痕跡,故名。為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瓷器獨有的特征。
蟹爪紋——瓷器的一種釉面特征。因器物施釉,釉厚下垂形成似落淚后留下的痕跡,故名,是宋代定窯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北宋汝窯青瓷圓洗的蟹爪紋
繩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紋樣之一。因花紋形狀如編結的繩紋,故名。用纏繞繩子或刻有繩紋的陶拍在尚未干透的陶坯上拍打,燒成后器物表面上留有繩紋。
幾何紋——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以點、線、面組成多種有規則的幾何圖形,故名。如三角紋、網格紋、方格紋、鋸齒紋、圓圈紋、菱形紋、曲折紋、云雷紋、回紋等。
垂幛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紋樣之一。以連續下垂的圓弧線條畫成猶如垂掛的網幛,故名。它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獨特的裝飾紋樣。篦紋——陶瓷的一種裝飾紋樣。指用篦狀工具刻、壓出篦狀紋,故名。商周陶器上多見,瓷器上大量采用則是宋元時期東南沿海地區的瓷窯,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為多見。篦紋
聯珠紋——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以蓮花花瓣為裝飾紋樣,故名。南北朝時出現,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劃花、印花、繪畫等技法,歷代蓮瓣紋風格有所變化。北齊 綠釉貼塑人物聯珠紋蓋罐
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銘串珠紋玉壺春瓶,北京龍潭湖元墓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纏枝花紋——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枝莖纏繞,呈連續的波狀線,枝莖上填以花葉,構成纏枝花,故名。如纏枝芝、纏枝牡丹等紋樣,是我國傳統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明清尤為盛行。北宋 越窯青釉鏤空纏枝花卉紋香熏,通高10、口徑6.8、底徑6.1厘米,1977年江蘇省鎮江市南郊黃鶴山水泥制桿廠北宋黃氏墓出土 , 鎮江博物館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執壺,高32cm,口徑7.3cm,足徑11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折枝花紋——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在器物的顯著部位繪畫一枝折下的花卉,故名。宋以后流行,元明清瓷器上常見,如折枝牡丹、折枝梅、折枝桃等紋樣。金代 介休窯白地黑褐彩折枝花紋枕
西夏 靈武窯黑釉剔花折枝牡丹紋瓶
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紋如意耳扁壺-北京故宮
明萬歷紫地素三彩折枝花果云龍紋盤,高2.7cm,口徑14cm,足徑8.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藍錦地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北京故宮
把蓮紋——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將蓮花、蓮蓬、荷葉以帶系成一把組成畫面,故名。始于北寧耀州窯,在青瓷碗內飾有三束“把蓮紋”,并印有“三把蓮”三字。明代宣德時景德鎮窯燒制的青花把蓮紋瓷盤,較多見。明永樂 青花一把蓮紋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黃地青花把蓮紋盤-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卷草紋——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宋元明清許多瓷窯產品上廣泛采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