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大家都知道,自命不凡,牛氣哄哄的,曾經(jīng)面對別人對他書法天下第一的評價假謙虛了一把:“承蒙您說我的書法是天下第一,恐怕是您是沒見過什么世面吧!不過我也的確驚嘆于您是慧眼識珠呢,所以也就很難推辭您給我的封號啦!”(見米芾《伯充帖》)
所以,他執(zhí)筆揮運的方式也跟別人不太一樣,一般人寫小字,為了手穩(wěn),大多枕腕寫,人家米芾偏不!為了啥?——“以腕著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就是枕腕寫,胳膊使不上勁了!平常練習(xí)的時候,要訓(xùn)練自己“先寫壁,作字必懸手,以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也就是題壁作書,寫出“屋漏痕”的效果。
而且米芾還很“貼心”的給我們舉了歷代名家名作的例子。《書史》中提到:“其徑寸以內(nèi),如《蘭 亭》、《乞假》、《金丹》,小而《姚恭公》、《化度寺》、《宣示》、《力命》、《憂虞》、《樂毅》、《方朔》、《黃庭》、《曹娥》,細而河南《陰符》、法暉《塔經(jīng)》,則運自肘至掌之力,亦必手離紙三二分,所謂下腕也。”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些用肘發(fā)力的書法小字名作。
王羲之《蘭亭序》
王獻之《乞假帖》
歐陽詢《姚恭公墓志》
歐陽詢《化度寺碑》
鐘繇《宣示表》
鐘繇《力命表》
王羲之《樂毅論》
王羲之《東方朔畫像贊》
王羲之《黃庭經(jīng)》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褚遂良《陰符經(jīng)》
但您千萬別認(rèn)為這是米芾的獨創(chuàng),在晉代沒有高桌椅普及的時期,文人都是左右持卷,右手懸臂作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