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力墻的主要分類:
(1)、按照結構的分類有框架剪力墻、框支剪力墻、純剪力墻。
(2)、剪力墻按照構件類型分它包含墻身、暗柱、暗梁、連梁。
(3)、按照部位劃分有基礎墻、中間層墻、頂層墻等。
(4)、按照洞口情況可以劃分有洞墻和無洞墻,端部斜角的鋼筋彎折按照90角處理。
二、剪力墻的配筋情況:
按墻身的構件分別列出了構件中的鋼筋類型
(1) 墻身:水平鋼筋,垂直鋼筋,拉接鋼筋。
(2) 墻柱:縱筋,箍筋,拉接鋼筋。
(3) 墻梁(暗梁、連梁):縱筋,箍筋,拉接鋼筋。
(4) 洞口加強筋。
三、剪力墻鋼筋計算:
四、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墻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
1、剪力墻包括墻身、墻梁、墻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系;
2、剪力墻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
3、剪力墻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
4、墻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
5、墻柱有各種箍筋組合;
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五、墻身 :
水平鋼筋的構造要求
帶邊框的剪力墻,其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宜分別貫穿柱、梁或錨固在柱、梁內。
從預算角度出發,墻身端部構件就分為暗柱 (翼柱、暗柱、角柱)和端柱兩種,影響墻身水平筋的長度。
剪力墻墻身水平鋼筋:
1、墻端無暗柱時
內(外)側鋼筋=墻長-保護層+彎折(15d/個)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間距+1]*排數(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2、墻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端部時應加彎折)
內側鋼筋=墻長-保護層+彎折(15d/個)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間距+1]*排數(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轉角設搭接40d(各自彎折20d)
3、墻端為端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墻凈長+錨固長度(Lae/個)
錨固長度:彎錨長度=0.4Lae +15d(或Lae)
端柱凈寬≥Lae時直錨長度=Lae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間距+1]*排數
(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注意:如果剪力墻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墻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轉角設搭接40d(各自彎折20d)
4、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
當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向下彎折15d。
基礎層中的水平筋和拉筋不能漏算
剪力墻墻身豎向鋼筋 :
1、首層墻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1.2Lae)———綁扎搭接
首層墻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機械連接
2、中間層墻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1.2Lae)———綁扎搭接
中間層墻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機械連接
3、頂層墻身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綁扎搭接
頂層墻身縱筋長度=層凈高-500+頂層錨固長度———機械連接錨固長度取值:墻頂為板時取Lae
當墻頂有AL時,墻豎向鋼筋和墻柱豎向構件仍然應彎折伸入板中。墻身豎向筋遇連梁錨固處理.
4、墻身豎向鋼筋根數=(墻凈長-間距)/間距+1
[墻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水平筋間距的1/2)開始布置]
5、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豎向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橫向彎折15d。
六、基礎插筋:
七、墻身拉筋 :
1、長度=墻厚-2×保護層+2d + 2×彎鉤(彎鉤長度=11.9d)
2、根數=墻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注:墻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即墻面積-門洞總面積-暗(端)柱剖面積-暗(連)梁面積;
拉筋的布置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八、門洞加強筋 :
門洞加強筋長度=洞口寬+2*lae(la)/ 洞口高+2*lae(la)
九、墻柱(暗/端柱):
暗柱(翼柱、暗柱、角柱)
暗柱并不是剪力墻墻身的支座,其本身是剪力墻的一部分,墻暗柱與墻身本身是一個共同工作的整體,不是幾個構件的連接組合,不能套用梁與柱兩種
端柱、小墻肢的豎向鋼筋與箍筋構造與框架柱相同
暗柱豎向鋼筋可參考墻身豎向筋構造
暗柱:
基礎層插筋同柱要求
中間層墻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1.2Lae)———綁扎搭接
中間層墻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機械連接
頂層墻身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綁扎搭接
頂層墻身縱筋長度=層凈高-500+頂層錨固長度———機械連接錨固長度取值:墻頂為板時取Lae
拉結鋼筋根數= [(層高-間距)/間距+1]*排數
暗柱變截面插筋:
(與剪力墻豎向筋的頂部構造同)
1. 變截面插筋長度=1.5LAE+與上層鋼筋搭接——綁扎搭接
變截面插筋長度=1.5LAE+500———機械連接
2.變截面下層鋼筋長度=層高-保護層+墻厚-2*保護層--綁扎搭接
變截面下層鋼筋長度=層高-500-保護層+墻厚-2*保護層--機械連接
十、連梁:
受力主筋
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
端部錨固值=0.4Lae+15d
中間錨固值= max(Lae,600)
(1)端部洞口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max(Lae,600)+(0.4Lae+15d)
(2)單洞口(單跨)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2×max(Lae,600)
(3)雙洞口(雙跨)連梁主筋長度=雙洞口寬度(含洞口中間墻寬)+2×max(Lae,600)
箍筋根數:
1.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
[ (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排數
2.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
{ [(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段-100)/150+1]*2 } *排數
3.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彎錨時):
{ [(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端支座寬-100)/150+1]*2} *排數
4.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一端為直錨,另一端為彎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端支座寬-100)/150+1] +[(連梁錨固段-100)/150+1]} *排數
拉接鋼筋根數=排數*(洞口寬-100)/(2*箍筋間距)
十一、暗梁 :
暗梁是墻體里面的一條加筋帶,當墻上暗梁配置了側面縱筋,在計算墻體水平分布鋼筋布置根數時應扣除暗梁的高度,其暗梁的側面縱向鋼筋長度計算同墻水平分布鋼筋。
縱筋長度
1.暗梁與端柱相連接,暗梁主筋錨固起點應當從端柱的邊緣算起
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直錨、彎錨)
2.暗梁(或邊框梁)縱筋錨固同剪力墻水平分布筋,但墻頂上部縱筋伸至構件外側縱筋內側后向下彎折≧Lae, ≧La.
(若墻的兩端無端柱時,則暗梁的縱筋伸至自身所附墻的端部-2*保護層后彎折15*d即可;有端柱時0.4 Lae+15d)
拉接鋼筋根數=暗梁凈長/ (2*箍筋間距)
箍筋根數=(暗梁凈長-2*50)/ 間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