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叔說 讓中醫更美更有趣更貼近生活
濕氣這個詞最近幾年很流行,胖、長痘痘都會歸結為濕氣。祛濕這個問題,我們一直也在反反復復的講。
原因是,祛濕幾乎是一切“進補”行為的前提。
中醫說,濕性黏滯。不僅是指化解它的時間長,同時也講出了濕氣的特性:它很粘稠,會把身體的動能包裹住,不管哪個臟腑在運行時,都會形成阻力。慢慢地,身體就會出現一大堆的問題。
就好像裝修房子一樣,你必須先把屋內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清理出去,才有空間能容納新的家具。
古人在照顧身體時有個重要原則,叫做順應天時。夏天,整個自然環境的特點是:既炎熱,又潮濕。因此我們在當下要做的事情,總共有兩件:先祛濕,后補陽。
這一篇,是想幫助大家先了解濕氣,知道它產生的原因。
我的濕氣,是從哪里來的?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濕氣是身體里的廢水,但是不知道廢水是怎么來的。如果知道的話,我們就不用一直反反復復的祛濕,從源頭下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我們每天吃進去喝進去身體里的每一口東西,蔬菜、肉類、水果,不論昂貴與否,都有兩種可能,變成能量或變成垃圾。代謝得掉就是能量,代謝不掉就是垃圾,或者說廢水。
我們可以先看看水液在身體運行的軌跡:
食物和水被吃進去后,首先會到脾胃。它像一個中轉站,把食物運化之后,將一部分有用的水液→肺部;另一部分廢水→大腸,直接排出體外。
肺接收到脾運化的水濕后,會將濕氣→全身,滋養我們的肌膚和皮毛;同時也把一些濁液→腎部。
腎接收到肺下輸來的廢水濁液后,在腎陽的推動下最終會變成尿液排出體外。
中醫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上面講的這三個部位,只要有一個地方比較虛出現了問題,就會產生廢水。甚至很多情況,可能3個部位同時都有濕氣。
濕在肺部,會反映在頭上和臉上:頭發冒油,脫發;臉上也會冒油,長痘痘。
濕在脾胃,會導致便秘和腹瀉。
濕在腎,會出現一系列婦科疾病。
這之中,脾胃這個中轉站,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我們“作”出問題的地方,因此濕氣在這也聚集的最多。想想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這樣:
不避寒涼,拿水果沙拉當正餐,上火了還偶爾吃個冰淇淋。這些自帶涼意的食物進入到胃里之后,會傷到脾陽。
要不然就愛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平時還愛喝酒。這些食物能量太高,超過了身體所需,就會積蓄在體內,化為濕氣。
長時間久坐,每天最大的運動,就是走路到地鐵站。《黃帝內經》講,久坐傷肉,會使肌肉變得無力。而脾主肌肉,肌肉無力會反過來累及到脾胃。
心里總是藏一大堆事情,每天胡思亂想,特別焦慮。脾在志為思,如果每天思慮太多,對脾胃也是一種傷害。
發現沒,脾胃其實最愛的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朋友。但由于現在生活習慣的原因,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慢慢地,脾胃在長時間的消耗下,變得越來越弱,濕氣也在體內越積越多。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
想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濕氣,在網上可以搜索到一堆的表格,讓大家對應著癥狀自行判斷。但事實上,對于濕氣的判斷,我們是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判斷的方法也很簡單,大家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對照著檢查。
想要判斷自己體內有沒有濕氣,最簡單的辦法是觀察自己的舌頭。中醫認為臟腑通過經絡與舌頭相連,舌頭的變化能反映出臟腑的問題。
舌頭主要是看兩個部分:一是舌體,二是看舌苔。
正常人的舌頭
1、無齒痕
2、舌苔是白色的,薄薄的一層,均勻地鋪在舌苔的表面中間部分
透過舌體的大小和舌苔的薄厚,可以判斷我們體內濕氣的多少。濕氣多了,舌體會脹大起來。但口腔還是原來的大小,舌頭就會頂著牙齒,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齒痕。此外,當舌苔由薄苔向厚膩的方向發展,變得粘膩,也說明體內濕氣比較重。
舌苔的顏色,可以判斷體內濕氣的類型。如果舌苔偏白,說明體內有寒,是寒濕;如果舌苔偏黃,說明體內有熱,是濕熱。
寒濕的舌頭
1、舌邊有齒痕
2、舌苔是白色的,且很厚膩
濕熱的舌頭
1、舌邊有齒痕
2、舌苔是黃色的,且很厚膩
很多時候,我們對照鏡子,會發現自己舌邊沒有齒痕,但是舌苔也很厚膩,這也是身體有濕氣的表現。
除了觀察舌頭的變化,我們也可以通過身體上表現的反應來進行判斷。
1、起床后身體疲勞,四肢沉重,感覺一直睡不醒,整個人沒有精氣神。
2、容易拉肚子,大便總是不成形。
3、容易水腫,整個人看起來就像一個“水胖子”。
4、身上會長濕疹。
這上面4個選項,只要符合1條,就代表你身體里有濕氣。如果能把身體反應+觀察舌頭結合一起來看,判斷的會更加準確。
調理濕氣的原則
-
如果你已經感覺到,體內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濕氣,想要清理的話,應該怎么辦呢?雖然不同類型的濕氣,會有不同的方法來清理。但大體上來說,在祛濕的過程中,都要遵循這4個大原則。
①
根源是養脾胃
如果有一天你回家的時候,發現家里的水龍頭沒有關緊,屋子里到處都是水。你第一步是先把水龍頭關緊,還是先趕緊把屋子里的水清理出去呢?我想很多朋友肯定會先把水龍頭關緊,這樣才能從源頭解決掉水患。
脾胃就是家里的那個水龍頭,我們體內濕氣產生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單純的利濕雖然可以幫助我們緩解身體上的不適,但只要脾胃沒有養好,濕氣很容易卷土重來。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類型的濕氣,也不管你體內濕氣是多還是少,都需要重視脾胃的養護,從根本上幫助自己解決濕氣的問題。
②
哪個部位的濕氣癥狀最明顯
可以針對性的具體調理
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針對濕氣癥狀的不同部位,可以搭配藥材來進行具體調理。
若濕氣在上焦(肺部),可以使用一些氣味清揚的食材來宣發肺氣,利用皮膚發汗去除在肌肉皮膚的濕氣。
若濕氣在下焦(腎),可以多用一些味道甘淡的食材。中醫講淡能利濕,可以通過小便的方式把濕氣排出去。
③
不同類型的濕氣
要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
濕氣在我們體內是很難單獨存在的,它必須要和寒氣或者熱糾結在一起,也就是說一個人一般來說,不是寒濕就是濕熱。不同類型的濕氣,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很多朋友知道自己體內有濕之后,第一反應就是給自己煮紅豆薏米湯喝。事實上,紅豆薏米湯雖然好用,卻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必須要經過配伍才能用。
④
濕性黏滯
要花時間慢慢來
古人在祛除濕氣的時候,總結了一個經驗: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我們身體里的濕不是水,它更像是黏的。這種黏膩的液體里面混合著我們沒有被代謝的垃圾,就像河道里的淤泥,必須要一點點疏通,才能把淤泥清理干凈。
所以這個時候是不能著急的,必須要做好長時間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平時的生活習慣,不要再為自己增加濕氣。這樣一邊祛濕,一邊防止它壯大能量,再多一些耐心,這樣才能真正清理掉濕氣。
如果你不懂如何祛濕,就喝喝小叔為你們精心研發的祛濕茶,這個方子緊緊扣住“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這個思想,利濕、滲濕、燥濕、風勝于濕,芳香化濕一起來,健脾與扶陽雙保險,不可謂不強大,不可謂不精妙。方子用的都是藥食同源的食材,非常安全,藥不可以天天吃,食療是可以長久一些的。
無論你是寒濕還是濕熱都可以用。
有的小伙伴用了這個方子小便次數多了,尿液不渾濁不黃了。有的小伙伴用完大便干爽了,排便后感覺身體非常輕松,慢性腹瀉也改善了。有的小伙伴用完嘴巴舒服多了,口氣也清新了,痰也少了很多。有的小伙伴用完感覺胃口好了很多,胃不脹了,甚至大舌頭、花邊舌也改善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