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制造型企業,這幾年業績一直不理想,老板急于扭轉局面,于是從其他公司找來一績效管理經驗十分豐富的副總,準備大力推行績效考核。
原來這家企業業務部是底薪 提成的模式,其他崗位采用“固定工資 季度獎 年終獎”的模式,少數高管是年薪制
老板決定采用公司貼一點、員工湊一點組合成“績效工資”,之后通過考核決定員工的績效工資。
比如,生產經理的月薪是8000元,從中拿出2000元,公司貼進去2000元,那么就是4000元的績效工資。公司剛宣布這種方案時,管理層還是認可的,因為工資相當于加了2000塊。
在老板看來,既然加了工資,那就一定要提高要求,否則企業不是很虧。所以在定目標時,老板也向員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標準。
就拿銷售額來說,去年8000萬,今年定1億,但實際上銷售額這幾年都是在下降的。說明這個目標是不合理的。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大家都加了工資,所以對于考核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考核實施的第一個月:銷售目標達成率70%多,也算比較理想的成績,但實際上不是銷售額大幅增加,只是員工將目標定的低了些,因此數據上也比較好看。
到了第二個月,業績并沒有突破。這個時候,管理層拿到工資后開始坐不住了,認為老板和副總有意設定過高的目標,目的是為了扣減自己的工資。過了第三個月,就有管理層人員明確反對考核,找出各種考核的問題、毛病,試圖阻止考核的進行。
但是,老板堅持認為這是合理的,員工不接受是因為沒有全力以赴去做這件事情。
轉眼到了年底,公司開始盤點這一年的經營狀況。老板看到了全年的數據:銷售額6800萬,比上年下降了15%;工資費用率上漲了。公司經營利潤首次出現了輕微虧損。更重要的是,已經有5個公司骨干離開了公司。而且,已經有不少管理層人員透露,如果公司不取消這樣的考核模式,準備拿了年終獎另謀高就。
于是,在年關時刻,老板辭退了副總,停止了績效考核,重新回到過去的薪酬模式。但是,老板對新的一年更加迷茫,因為市場競爭愈加劇烈、公司產品更新動力不足、質量交貨時好時壞、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每況愈下,新的一年,企業應該如何突破這一瓶頸?
1、老板和員工利益不一致
這個不一致體現在無論員工拿了多少,都認為是自己應得的,不會考慮到我為公司創造了多少價值。
而老板認為我對員工的工資有絕對的決定權,因為工資是我給的,即使扣點也是應該的,誰讓你沒達到要求呢?
2、考核偏向于公司利益
不管公司實行什么樣的制度,都是從公司利益出發去設定的,而非員工。
因此制度更傾向于維護公司的利益。然而員工才是執行者,員工都不愿意去執行,那再好的制度都只是一具空殼。
3、傳統薪酬模式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
固定工資: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所以員工沒有動力和活力,死工資養懶人、多閑人、搞死人。
底薪 提成:高底薪,員工動力依然不足;低底薪,員工素質沒有保證,招不來人。員工只為銷售而做,忽視成本、費用、客戶價值等,企業增收而不增利,也難于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
年薪制:月度是固定工資、年終做考核發年薪,激勵周期過長、不及時,而且年終考核以壓力和減薪為導向,容易引起員工不滿,最后導致人才年后流失。
KSF怎樣保證員工和企業雙方的利益?
給員工增加加薪的渠道,員工只要干的多,干的好,就能獲得加薪;這種情況下,員工的工資是由自己決定的,所以他有這個動力去工作
員工加薪的同時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所以不會增加企業的成本,相反會增加企業利潤
以銷售經理這個崗位為例
如果他的薪資是底薪 提成的模式,那他會認為只有業績與他有關,其他成本、員工流失等等都跟他沒關系。
為了更高的薪資,他會要求公司幫忙提升他的業績,比如降低價格,增加廣告費用,招聘新員工等等。
而采取KSF模式之后,他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那么在KSF的薪酬模式下,他的薪資是怎樣設計的呢?
1、加薪方式從單一的業績增長轉變為6-8個指標,而這些也都是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的
例如團隊業績、成本率、培訓員工等等
2、加薪的標準是老板和員工利益的平衡點
就是對員工來說,我要獲得加薪是不難的;而對企業來說,給員工加薪是不會增加成本的
3、計算出具體的加薪方案
團隊業績:每增加20000元,獎勵50元;每減少20000元,少發50元;
均單價格:每增加50元,獎勵250元;每減少50元,少發250元;
成本率:每下降0.1%,獎勵50元;每上漲0.1%,少發30元;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50元,每少一個小時,少發2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