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魏晉風度之“阮籍”文化拓展
阮籍——禮豈為我設也!
【背景說明】
魏晉時期社會長期的動蕩不安造成了統治思想的轉變,“天人感應”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動搖,而以老莊思想為主的玄學開始了其在世人心中巨大的影響。由于玄風之氣的盛行,那些避免自己卷入政治漩渦的文人名士開始追求思想上精神的自由,追求個性的張揚。動亂的時代環境與覺醒的個人思想統一在一起,魏晉名士風度這一文化現象便應運而生。從阮籍身上看,他的不諳世事,唯酒是務,他的任誕不羈,不拘禮法,他的全身遠禍,憂生之嗟,無不彰顯著魏晉名士的行為與心態,無不是魏晉名士風度的具體表現。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對于阮籍的評價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持否定意見的,或站在儒家之學的立場上,批評阮籍崇尚老莊道家思想,致使圣人之學低迷;或站在維護風教的立場上,批評阮籍放蕩無羈,廢棄禮俗,破壞了綱常名教;或站在經世致用的立場上,批評阮籍及受其影響者,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清談誤國等。持肯定意見者,則站在同情阮籍的立場上,或為阮籍曠達縱放的生活情趣辯護,或盛贊阮籍才識之高,人格之美;或盛贊其玄學思想超世脫俗,有止躁息欲,凈化人心,淳化世風的作用等。
【典故散說】
1.事母至孝
阮籍,字嗣宗。其父阮瑀,建安七子之一,在曹操身邊作書記官。阮籍三歲成為孤兒。曹操去世時阮籍正好十歲,因此,他注定要面對“后英雄時代”的亂世。
禮教的強項是“孝”,繁復禮儀——三年服喪,三年素食,三年寡歡,三年守墓。一份真誠擴充為十分的偽飾,讓活著的和死了的都長久受罪,在最不該虛偽的地方大規模地虛偽著。在這種空氣中,阮母去世。
阮籍不會作秀。
那天,他正在和別人下棋,死訊傳來,對方請停,阮籍鐵青著臉不肯歇手,非要決個輸贏。
下完棋,飲酒兩斗,放聲大哭,口吐鮮血。下葬時,吃肉喝酒,然“毀瘠骨立”,見母遺體又放聲大哭,吐血數升,幾乎死去。阮籍沖破“孝”的禮法來真正行孝,只想活得真實和自在。裴楷(阮籍友)吊唁,在阮籍母親的靈堂里哭拜,而阮籍披散頭發而坐,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兩眼發直,表情木然。裴楷出來后,有人問:“按禮法,吊唁時,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著哭拜,此次阮籍不哭拜,你為什么獨自哭拜?”裴楷說:“阮籍是超乎禮法的人,可以不講禮法,我還在禮法之中,所以遵循禮法。”
2.窮途而哭
王勃《滕王閣序》:“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阮籍喜歡一個人駕著木車游蕩,木車上載酒,沒有方向地前駛。泥路高低不平,木車顛簸著,酒壇搖晃著,雙手抖抖索索地握著韁繩。突然車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盡頭。真的沒路了?他啞著嗓子自問,眼淚奪眶而出。終于,聲聲抽泣變成號啕大哭,哭夠了,持韁驅車后轉,另外找路,走到盡頭,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魏晉時代代表性的悲情人物,壯志難酬)
《晉書》曰:“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
3.時無英雄
一天,阮籍信馬由韁來到河南滎陽廣武山——楚漢相爭最激烈的地方。山上有古城遺跡,東城屯過項羽,西城屯過劉邦,中間相隔二百步,流淌著廣武澗。澗水汩汩,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阮籍徘徊良久,嘆一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一聲浩嘆,成了今后千余年許多既有英雄夢、又有寂寞感的歷史人物的共同心聲。
“時無英雄”,其“時”是劉項之時,還是魏晉之時,實在讓人難以揣味。
4.長嘯大野
“那應是黃昏吧,離開廣武山后,阮籍的木車在夕陽衰草間越走越慢,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種沉郁的氣流通向喉頭,涌向口腔,他長長一吐,音調渾厚而悠揚。喉音、鼻音翻卷了幾圈,最后把音收在唇齒間,變成一種口哨聲飄灑在山風暮靄之間……”(《遙遠的絕響》)“嘯不承擔切實的內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隨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風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別適合亂世名士。盡情一嘯,什么也扎不住,但什么都在里邊了。”(同上)
蘇門山,因孫登(蘇門先生)而聞名。阮籍上山,詢問了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但孫登一聲不吭,泥塑木雕般。“能與眼前這位大師交流的或許是另外一個語匯系統”,他緩緩地嘯起來。嘯完一段,再看孫登,孫登竟笑瞇瞇地注視他,說再來一遍,阮籍站起身,長嘯良久。孫登已平靜入定,他知道自己已完成了與大師的交流,返身下山。走到半山腰,奇跡發生了,如天樂開奏,如梵琴撥響,如百鳳齊鳴——這是孫登的長嘯,回答著他的全部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阮籍回家后寫了一篇《大人先生傳》。
5.青眼白眼
他厭煩身邊虛情假意的來來往往,常常白眼相向。時間長了,阮籍的白眼也就成了一種明確無誤的社會信號,一道自我衛護的心理障壁。對禮俗之士翻白眼,對通達之士施青眼。對嵇喜翻白眼,多半是他恨嵇喜不學他堂弟嵇康,熱衷利祿。
在充當司馬昭參軍時,有一次恰遇有關司法官署報案,說有人殺母。阮脫口而出:“殺父尚可,怎么至于殺母?”司馬昭責問,阮說:“禽獸知母不知父,殺父是禽獸之類,殺母,禽獸不如。”(封建社會,逆子殺父,奸臣弒君,為奪產篡權之功利目的,殺母毫無理由。)
6.醉臥酒家
鄰近有個酒家,美少婦當壚賣酒。阮籍常常去買酒喝。醉了就躺在酒壚邊,不嫌臟賤。少婦丈夫經過考察,就很放心地讓他躺在壚邊。
有一兵家女孩,才貌雙全,未嫁而死,阮籍聞之,就去吊唁,盡哀而返,但他并不認識她的父兄。
“這眼淚,只是獻給一具美好而又速逝的生命。有了阮籍那一天的哭聲……沒有其他任何理由,只為美麗,只為青春,只為異性,只為生命,哭得抽象而又淋漓盡致。——真性情,真悲哀。
他的嫂子回娘家,他不顧內外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不但相見,而且相別。別人譏笑,他說:“禮豈為我設也!”阮籍別嫂,是家庭和睦的表現,光明磊落的行為,是真心實意。
7.東平為官
有一次,他(此時為幕僚)漫不經心地對司馬昭說:“我曾經到山東東平游玩,很喜歡那兒的風土人情。”司馬昭即讓他到東平為相。阮籍騎驢上任,察看官衙的辦公方式,下令盡拆府衙之墻,內外相通,官員可互相監視,辦公效率提高。然后精簡法令,大家心悅誠服。他覺得東平事已辦完,仍騎驢回洛陽來。前后只有十余天。
有人說,阮籍一生正兒八經地上班,就這十余天。李白欽佩其瀟灑,寫了一首詩:“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風清。”只花十余天,便留下一個官衙敞達、政通人和的東平在身后,而這對阮籍來說,只是玩了一下,游戲般灑脫。
他曾提出愿意擔任步兵校尉,唯一原因是兵營的廚師善于釀酒,且打聽還有三百斛酒存在倉庫。到任后,除了喝酒,什么事也沒做。所謂“魏晉風度”,也就在這酒中漂散開來。
——其實他對司馬氏非真心效力,借以全身,以仕為隱。此為大隱隱于朝!
總之,阮籍的顯著特點:明哲保身,任誕全真。他是正直的,高尚的,聰明的,但是軟弱的。像一株在懸崖縫隙里生長的瘦弱青松,軀干虬曲,高高依偃,在寒風嚴霜中顯得低了頭,彎了腰,然而堅強地生存下來,仍是一株青松。——此乃真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