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經 絡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經絡學說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和治療,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都是以經絡理論為依據的。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第一節;經絡和意義和經絡學的主要內容
[一]經絡的意義;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穿上下的通路。經脈包括經脈搏和絡脈,經,是經絡系統的主干,絡,是經脈別出和分支。從經絡分布的深淺來看,經分布在較深部,絡分布在較淺部。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
表3:經絡系統簡表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經脈:有十二經別—--別行之正經。奇經八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不拘于正經。
絡脈:十五絡脈—--主要的大絡。浮絡—--浮而常見,支而橫者。孫絡—--絡之別者。
連屬部:內部—--臟腑—--經脈所屬。外部—--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分屬十二經脈。
[二]經絡學說和主要內容;
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的,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有十二絡,浮絡,孫絡等。十二經脈即是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總稱。
它們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為,十二正經。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所別出,所以叫別出的正經,它們的作用主要是對十二經脈起著離,合,出,入于表里經之間,加強表里兩經的聯系,有著濡養臟腑的作用。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果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的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皮膚部位的反應區,居于人體最外層,是機體的衛外屏障。絡脈以十五絡脈為主,可以加強表里陰陽兩經的聯系與調節。絡脈中行于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遍布全身,難以計數。經和絡組成了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基本內容。
第二節,經絡的功能與作用
經絡的理論經絡的理論在生理,恙理,診斷,治療,預防各方面者有重要義。它貫穿于中醫學的整個理,法,方,藥之中,成為指導臨床各科的基礎理論之一。
1,生旦功能,經絡具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聯系臟腑和肢體;抗御外邪保衛作用。經絡循行全身,退達表里,貫貫穿上下,對人體具有輸送氣血,發揮營內衛外的重要生理作用。氣血必須依靠經絡循行不息的運行,輸注,以保持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動,如營氣的和調于臟,灑陳于六腑,就是為五臟藏精,六腑傳化的功能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
經絡將氣血輸送到全身各部,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從而使體內的臟腑和體表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均能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由于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陽,營氣運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因而使營衛之氣密布于周身,加強了肌體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
2,病理反應,在疾病的情況下,經絡具有傳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一方面病邪可以通過經絡由表達理,或由里達表,另一方面。還可以將臟腑所生的病證沿著經絡的通路反應到體表。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這就指出了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于臟腑的傳注途徑,五官九竅與內臟的關系也就必須通過經絡為媒介,一旦經絡受病,則該經絡所過或所主的器官也必然會發生病變。如大腸經病的齒痛,鼽衄:胃經病的口歪,唇胗,脾經病的舌本強痛,心經病的目黃,小腸經病的耳聾,目黃等。四肢筋骨皮肉皆必須依靠經氣為養,所以經絡受病的結果,其所過的四肢部位的筋,骨,皮,肉也必然出現病變。如肺經病的臑臂內前廉痛厥,大腸經病的大指次指不用等皆是。
當邪氣侵入人體時,人體的正氣與邪氣進行相互斗爭,經絡還具有反映病候的功能。由于疾病的性質,臟腑的功能,氣血的盛衰不同,致使受邪的部位以及生的癥狀亦各不相同。一般來說,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就會造成有關部位的疼痛或腫脹,氣血郁積而化熱,則出現紅,腫,熱,痛:氣血運行不足,就會出現病變部位的麻木不仁,肌膚萎縮及功能減退等。由于經絡在人體各部分布的不同,當內臟有病時,則可在其相應的經脈循行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癥狀和體征。說明經絡與內臟的病理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3,經絡在診斷上的作用,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診斷。
1,辨證歸經;臨床上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系的臟腑,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如頭痛一證,即可根據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別,其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頸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陰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有關。
2, 經絡,腧穴診斷;在某些疾痛過程中,常發現在經絡特行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上有明顯的壓痛,或有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皮膚形態變化,皮膚溫度,電阻改變等,這些有助于對疾病的診斷。五臟有疾也,應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說明內臟有病時,可在四肢腕踝關節部尋找其壓痛點便可得知其為何經,何腑的病證,如腸癰患者,有時在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出現壓痛,肺臟有病,中府穴可有明顯壓痛,或在肺俞穴出現結節。臨床上采用循經診察,捫穴診察,經絡電測定等方法檢查有關經絡,腧穴的變化,可作為診斷參考。
3, 切脈診斷;不論三部九候診,人迎氣口診,獨取寸口診都是經絡學說為基礎的。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目前中醫切脈獨取手太陰肺經,寸口,的方法,也即淵源于此。
4, 望色診斷,見其色,知其病,命日明。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這說明了經脈的分布和變色,與臨床望色診斷的關系十分密切。
4,經絡在治療上的作用,特別是針灸 ,按摩和藥物治療。針灸治病主要是通過針灸刺激穴位,激發疏通經氣,恢復調節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故針灸治病多按病位癥狀當經,采用循經取穴的方法進行治療。不但有五腧取穴,原絡配穴,俞募配穴,異經取穴,巨刺,繆刺,刺絡和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療方法,而且還有按照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迎隨補瀉的針刺手法。經脈和臟腑發病各有其體的癥狀,因而在確診為某臟,某腑或某經脈上選穴,這就是按經取穴的理論根據。如{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正是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而取穴治療的。主[ 種取穴施治的方法,在臨床應用上比較廣泛。
此外,根據皮部與經絡臟腑的密切關系,臨床上用皮膚針叩刺皮膚,皮內針埋藏于皮內,均楞通過皮部的作用治療多疾病,即病在經絡,內臟者,可取皮部。經筋的病候多表現為拘攣,強直和抽搐等癥,在治療方面多以局部取穴火針施刺,所謂,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即病在經筋者,取阿是穴。凡經絡郁滯,痹阻為患,可刺絡脈出血,以瀉其邪。如刺太陽出血,可治目赤腫痛,刺委中出血,可治腰扭傷等。即經絡郁滯者,取之絡,這些都是經絡學說在針灸治療方面的體現。
在臨床上運用經絡學說對藥物性能進行分析和歸類,指某藥能主治某經所屬的病證,因而確定了,藥物歸經,的理論。如頭痛屬太陽經,可用羌活,藁本;屬陽明的,可用白芷;屬少陽經的可用柴胡等。
當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的針刺麻醉以及耳針,電針,羊腸線埋藏等,都是經絡學說在針灸治療方面的體現。
5,經絡在預防疾病上的作用,臨床上可以用調理經絡的方法預防疾病。保健灸法是自古以來的防病之術。使用灸法保健稱為“逆灸”。古今把足三里稱為防病治病的保健強壯穴。作為一般強壯施灸者,可取足三里,中脘,關元穴。灸風門穴。可預防感冒;灸足三里,懸鐘穴,可防中風等。
十 二 經 脈
十二經脈即手三陰〈肺,心包,心〉,手三陽〈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胃,膽,膀胱〉,足三陰〈脾,肝,腎〉的總稱。十二經脈學說的主要部分,又稱十二正經。
十二經脈的命名
十二經脈的命名十二經脈的命名是結合陰陽,臟腑,手足三個方面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于十二臟腑。即各經都是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于手足的內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據陰陽學說而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以陰陽來表明它的屬性,凡與臟相連屬,循行的四肢內側的經脈叫做陰經。凡與腑相連屬,循行在四肢外側的經脈叫做陽經。并根據陰陽衍化的道理分為三陰三陽。在上肢和下肢的經脈其分布情況與五臟的位置有關。肺,心包,心位在胸膈以上,屬三陰經,所以它的經脈分布在上肢內側,屬陰,為手三陰經。大腸,三焦,小腸基于臟腑表里相關理論,腑經隨臟的原則,屬三陽經,所以它的經脈分布在上肢外側,屬陽,為手三陽經。脾,肝。腎位居胸膈以下,屬三陰經,所以它的經脈分布在下肢內側,屬陰。為足三陰經。同樣,胃,膽膀胱三腑因表里相配,而分布在下肢外側,屬陽,如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從貫全身,它們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六條陰經分布于輥肢的內側和胸腹,即上肢的內側為手三陰經;下肢的內側為足三陰經。六條陽經分布于四肢的外側和頭面,軀干,即上肢的內側為手三陽經,下肢外側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陰經在四肢的排列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手足三陰經在四肢的排列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但足三陰經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后部,其排列是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上8寸處足厥陰經同足太陰經交叉后,循行在太陰和少陰之間,便成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表4,十二經脈名稱分類表
手:陰經{屬臟}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陽經{屬腑}手陽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循行部位{陰經行于內側,陽經行于外側}上肢:前線,中線,后線。
足:陰經{屬臟}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陽經{屬腑}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陰經行于內側,陽經行于外側}下肢:前線,中線,后線。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有一定的順逆循行方向,并且相互銜接,彼此通氣,構成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靈樞,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圖4}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手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太陽小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
十二經脈的交接有一定的規律
1, 陰經與陽經多在四肢部交接。如手太陰肺經在食指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接:手少陰心經在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接:手厥陰心包經在無名指與手少陽三焦經交接:足陽明胃經在足大趾與足太陰脾經交接:足太陽膀胱經從足小趾斜趨足心與足少陰腎經交接:足少陽膽經從足跗上斜趨足大趾叢毛處與足厥陰肝經交接:
2,陽經與陽經{指同名經}在頭面部交接:如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者通過于鼻旁,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均通于目內眥: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均通于目外眥。
3,陰經與陰經{即手足三陰經}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于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于胸中: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接于肺中{見表5}。
十二經脈的表里絡屬規律;
十二經脈內屬于臟腑,對于臟腑內在的聯系有如下的規律;臟與腑有表里相合的關系;陰經與陽經有表里絡屬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大腸經相表里;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互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體內有絡屬關系,即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足太陰脾經屬絡胃;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在四肢又通過絡脈的?接加強了表里經之間的聯系。這樣在十二經脈臟腑陰陽之間就形成了六組表里絡屬關系。這樣在十二經脈臟腑陰陽之間就形成了六組表里絡屬關系。互為表里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病變時互相影響,治療時相互為用。
表6,十二經脈流注概況表
臟{陰經}{里}:肺1————腑{陽經}{表}:2大腸
臟{陰經}{里}:脾4————腑{陽經}{表}:3胃
臟{陰經}{里}:心5————腑{陽經}{表}:6小腸
臟{陰經}{里}:腎8————腑{陽經}{表}:7膀胱
臟{陰經}{里}:心包9———腑{陽經}{表}:10三焦
臟{陰經}{里}:肝12————腑{陽經}{表}:11膽
第四節 奇經八脈
奇經;是十二經脈之外的特殊通路。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相配,別道奇行。八脈,為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故稱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并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八脈之中,督,任,沖三脈均起于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歧”。其中任脈行于胸腹部正中,上抵?部,能總任一身陰經,故稱為;陰脈之海。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至頭面,能總督一身陽經,故稱;陽脈之海。沖脈并足少陰挾臍而上,環繞口唇,十二經脈均來?聚,故稱為,十二經之海,亦稱;血海。其中任,督二脈上行相接于唇內,合而為一,分而為二,故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
帶脈起于脅下,束腰而前垂,統束縱行諸經。陰維脈起于小腿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與六陰經相系,至咽喉與任脈會合,主一身之里。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沿膝股外側上行,與六陽經相系,至項后與督脈會合,主一身之表。二維脈維絡一身表里之陰陽。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陽蹺脈搏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于項后會合于足少陽經。二蹺脈主宰一身左右的陰陽,共同調節肢體的運動和眼瞼的開合功能。
第五節 十 五 絡
十五絡,是指從十二經及任,督二脈上所別出的絡,是絡脈中的主要部分。十二經都各的一支絡脈,加上任脈和督脈的二支絡脈,再加上一支“脾之大絡”,共為十五張脈。當絡脈自經脈上的一定穴位分出之后,這支絡脈就分出之處的穴位之名而定名。如手太陰倆經的絡脈自“列缺穴”分出,那么這支絡脈就叫“列缺”。以此類推,手厥陰之絡“內關”手少陰之絡“通里”手陽明之路“偏歷”手少陽之絡“外關”,手太陽之絡“支正”,足太陰之路“公孫”足厥陰之絡“?溝”,足少陰之絡“大鐘”,足陽明之絡“豐隆”足少陽之絡“光明”足太陽之絡“飛揚”任脈之路“鳩尾”,督脈之絡“長強”脾之大絡“大包”。因此,十五絡脈亦稱十五絡穴。
十二經脈的別絡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本經絡穴分出后,均走向其表里經脈,陰絡別走于陽經,陽絡別走于陰經,因而十二經別絡加強了陰陽表里經之間的聯系。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胸腹,溝通了腹部經氣。督脈別絡從長強分出后,散布于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溝通了背部經氣,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脅,溝通了側胸部經氣。
十五絡的意義,可表現在診斷和治療上。當十五絡有病時,則出現各自的癥狀,臨床上根據不同癥狀,便可診斷是那一經有病及其虛實,亦可根據絡脈的充盈或陷下診斷疾病的虛實。根據絡脈所表現的癥狀,選取相應絡脈的絡穴,調整各絡脈的虛實,從而使之趨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