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T”字格邊欄,主要是指白文方形的印章。白文“T”字格邊欄早在先秦就有。它不同于一般的白文“田”字格邊欄,其最顯著、最突出的標志就是在“口”字白邊或白文留紅邊欄的印面上,有一個字母“T”。有意思的是,這個“T”字在印面上有左向、有右向,也有朝上或朝下多種形式。有的甚至系左右雙向,稱為雙“T”字格邊欄,具體可歸納成如下幾種類型:“T”字格朝下型。如秦印“輔嬰隋”,在白文長方形“口”字形邊欄內刻了一個正置的“T”字格欄。“T”字格上方的格欄要比“T”字格下方再一分為二的格欄大得多。此印“T”字格之下的格欄并非平分,而是根據文字的結體特點分割成左大右小。
輔嬰隋
(秦印)
“T”字格朝上型。如著名的秦印“司馬印”,“T”字格呈倒置狀。它的布白亦很出人意料,點畫多者占印面面積較小,點畫少者占印面面積較大。司馬印
(秦印)
“T”字格朝左型。如秦印“魏得之”,印面被分割成三個不同面積的格欄,“魏”字結體繁復,占地最大;“得”字次之;“之”字點畫最少,因而占地最小。這種“T”字格邊欄在印章中最常見,數量亦最多。魏得之
(秦印)
“T”字格朝右型。如漢印“王建印”,其“印”字用朱文刻出,因而印章的右下角成為全印的一個亮點。王建印
(漢印)
雙“T”字格型。如漢印“田破石子”,系雙向雙“T”字格邊欄,印面分為四個單元,“田”字與“子”字點畫少,各自占地也少;“石” 字點畫亦不多,故與“子”字平分。這樣使得雙“T”的兩條橫線錯開距離,不重合,否則就成了“田”字格邊欄。有趣的是,印文“田”“石”“子”三字用朱文刻,“破”字用白文刻,因而此印還是一方朱白相間式的雙“T”字格邊欄印章。鄧散木印“戊戌入世”,用同樣的方法刻制了雙“T”字格邊欄,“T”字格中豎線共用,左右雙向的橫線根據印文筆畫的多少錯開距離。邊欄與印文的線條都非常剛勁猛厲、粗壯有力,使印章定格在一個非常堅固鮮明的框架內。田破石子
(漢印)
白文留紅印面“T”字倒置型。如秦印“司馬戎”,印中一豎畫,垂直一橫畫,構成了一個倒置的“T”字,很別致。近代印人樓村先生的“辛壺”一印,即按照這樣的模式刻制,可謂倒置“T”字格印的佳構典格。司馬戎
(秦印)
以上印例的分析探究足以說明古今印人極盡變化之能事,所制“T”字格邊欄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我們應抓住這些特點與變化規律,巧妙組合,把“T”字格邊欄印章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