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冷熱怎么判斷?”、“這個專業畢業后是干什么的?”可以說是家長與考生填報志愿時考慮最多的兩個問題,現實一點說,選專業無非就是為了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如果還對選什么樣的專業猶豫不決,甚至煩惱,不妨從下面這4個視角來看志愿填報。
角度一:
“冷”與“熱”
關系:熱門專業也會變冷,冷門專業也會變熱,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專業。
1.錄取分數高的專業一般被視為“熱門專業”。
從歷年各批次中報考的專業分析發現,本科類高校中熱門專業是比較集中的,主要有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工商管理等。
2.專科類高校的熱門專業,往往為一校一特色。
比如說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市場營銷、計算機應用技術兩專業為教育部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投資與理財、應用電子技術兩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國際商務、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環境藝術設計為市級重點專業。
3.熱門專業并非永遠的熱門。
很多高職學校一窩蜂辦熱門專業,供過于求,熱門也會變冷。像電子類、計算機等,現在已經沒前些年那么火熱了。而冷門專業也可能會變成熱門。比如環保專業,隨著越來越多污水處理廠的出現,曾經的冷門,現在正處于一個人才需求的高峰期。
看待專業的冷熱要用發展的眼光。怎么判斷將來的冷熱,一定要看到我們國家未來發展重點在哪些行業,需要哪些人才,這是一個最宏觀、最有效的判斷標準。
角度二:
“紅”與“綠”
關系:紅牌專業代表失業量較大、就業率低,且薪資較低。綠牌專業代表就業率持續走高,薪資走高。
專業的冷熱與就業的冷熱是不匹配的。
有時,熱專業會冷就業,冷專業會熱就業。紅牌專業與綠牌專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一部分綠牌專業因為報考學生的增多,供過于求,而成為紅牌專業,而紅牌專業也會因為考生家長的理性選擇止跌回升。
視角三:
“表”與“里”
關系:選擇專業要做到“表里如一”,“避虛就實”。
在志愿填報時,經常有一些常識性的誤區。有些考生一看見校名有著“化工”、“地質”、“師范”、“農業”等字樣,就以為這類學校是冷門,就業不佳,不愿填報。
其實,這些所謂的冷門學校只是其“表”,它也有其他的熱門專業,考生要“表里如一”看問題。
“填志愿一定要選擇好專業,這個專業有沒有社會需求,會不會貨不對板,畢業后有沒有前途,考生要心里有數。”
某高校招生辦老師認為,現在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正在慢慢由就業率向就業質量轉變,就業質量包括社會認可度,專業對口度,一年內跳槽率,學生的起薪點等,目前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有注冊會計師專業、國際貿易報關專業、設計類專業、服務類專業等。
角度四:
“大”與“小”
關系:小專業招生可以一步到位,“大類招生”給學生“二次選擇”的機會。
由于考生在高中階段并沒有相關的職業指導課程,也較少有機會進行專業的職業測試,要在短短幾天內確定自己的專業志愿,有些人是在“抓瞎”狀態下完成的。
大類招生給考生帶來了“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比如河北科技大學即為大類招生,大一期間學習的課程一樣,待大二根據考核成績以及個人的興趣選擇專業。
從專業與就業的角度看,大類招生有利于引導考生更理性地選擇專業。高中生對于大學學科專業情況的了解總是有限的,不時會出現入學之后覺得所就讀專業不符合自己興趣和特長的情況。大類招生后,學生進入前一階段學習不分專業,在同一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進行培養,一年或兩年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重新選擇具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