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時任以色列反對黨黨首的沙龍
強行進入阿克薩清真寺
巴勒斯坦人激烈抗議
對峙最終造成數千人傷亡
2017年的初冬
特朗普的'耶路撒冷決定'
像是一個王炸 橫空出世
但一周過后
除了在媒體上炸出一些頭條
巴勒斯坦人表現得出乎意料地克制
克制,有各種考量。
但有一條是肯定的,巴勒斯坦同以色列的力量差距,比17年前更甚。
巴勒斯坦。
十多年前,絕對是國際新聞版面的常客。
炮彈、流血、難民,苦哈哈的畫面背后,是巴勒斯坦人始終遙不可及的建國夢。
這幾年,中東動蕩愈演愈烈。阿拉伯大哥自顧不暇,巴勒斯坦問題日益邊緣化。
建國夢,做了半天,還是一個夢?
巴勒斯坦,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
西起地中海和沿海平原,東至約旦河谷,南部是內蓋夫沙漠,北部是加利利地區。
圍繞這塊土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斗爭沒有停過。
宗教、民族、政治各種因素糾葛牽纏,雙方不想也不能退出爭奪。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著名的“181號決議”。
根據決議,這片土地上要建立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和一個猶太國。
巴以分治具體如下:
淺灰色給猶太人,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
深灰色給巴勒斯坦人,1.115萬平方公里
雙方的爭奪核心耶路撒冷留白,由聯合國管理
聯合國官網上的1947年分治計劃檔案
猶太人很快同意了這個決議,并在第二年宣布建立猶太國家,取名“以色列”。
但阿拉伯人不干。
他們認為,猶太人少(當時猶太人口60萬,巴勒斯坦人122萬),分到的地盤卻多,還包括北部加利利湖等肥沃地區,而自己的國土卻是互不相連的三塊。
在巴勒斯坦人看來,猶太人離開故土兩千多年是可憐,但自己在此生活了1300多年,讓出家園豈不是更可憐。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五個阿拉伯國家一同向以色列開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5個月后,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勝利告終。
以色列方面把這場戰爭叫作獨立戰爭。他們不僅完成了建國,還把聯合國決議里本來給巴勒斯坦的土地,又拿下不少。
對比2/3兩幅,擴大的白色面積就是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的戰利品。
這仗之后,以色列人嘗到了用拳頭征服的快感。也是在這一仗中,巴勒斯坦人距離夢想又遠了一步。
曾被聯合國托管的耶路撒冷一分為二:以色列占領西邊,約旦拿下東面。加沙地帶淪為埃及的軍事統治區。
1964年,領導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民族權利的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
這個組織由若干支游擊隊伍組合而成,其中最大力量叫作“法塔赫”。我們耳熟能詳的阿拉法特和阿巴斯都來自法塔赫。
戴著標志頭巾的阿拉法特和阿巴斯
巴解組織誕生后的第一次考驗,是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贏的還是以色列。
我在耶路撒冷碰到的以色列人,提及這場戰爭都稱作“六日戰爭”,名字里寫滿戰斗力max的自豪感。
以色列在六天之內打贏戰爭,約旦河西岸與加沙地帶,包括東耶路撒冷全部被以色列占領。
斜線部分的東耶路撒冷也被以色列控制
耶路撒冷完全落入以色列掌控。阿拉伯世界士氣低沉一片沮喪。
唯獨“法塔赫”不顧阻撓和威脅,堅持在被占領土開展反以軍事行動,聲望急劇擴大。
阿拉法特和阿巴斯也由此成為巴勒斯坦人獨立夢想的具體執行者。
心有不甘也好,趨于現實也好。在法塔赫的建國框架中,目標不再是“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巴勒斯坦國”,而是“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一個小型巴勒斯坦國”。
之后的每一步,盡管坎坷,但巴解組織的努力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國際支持。
1974年10月14日,聯合國大會給予巴解組織“聯合國觀察員”身份。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公布《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確認接受聯合國第181號“巴以分治”決議。此舉被視為巴勒斯坦“宣布建國”。
2011年,阿巴斯以“巴勒斯坦國總統”的落款提交申請,謀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但因為美國和以色列的強烈反對,阿巴斯算來算去拿不到足夠的支持票數,最終擱置這一設想。
第二年聯合國大會上,巴勒斯坦退而求其次,請求成為“觀察員國”并獲得成功。這一身份仍沒有投票權,但象征意義巨大,被視為聯合國對于巴勒斯坦主權的進一步認同。
2015年,聯合國高票通過決議,允許觀察員國在聯合國總部和各辦事處升旗。
2015年9月30日,阿巴斯在聯合國總部親吻即將升起的巴勒斯坦國國旗。
一步步的外交努力,似乎在朝著目標前進。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巴勒斯坦人的建國夢,算是完成了嗎?
應該說,巴勒斯坦國得到了聯合國和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30多個國家的承認,但它還遠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實體國家,或者說仍然處于法理國家向實體國家過渡的階段。
而完成這些蛻變,困難重重。
首先,國家要素之一的國土,在這里還是一筆糊涂賬。
還是這張圖,巴勒斯坦實控土地(綠色部分)越來越少且互不相連
1993年,巴以雙方達成第一個和平協議《奧斯陸協議》。據此,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并逐步擴大巴勒斯坦的自治范圍。
同時雙方就耶路撒冷地位、巴以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等問題進行談判。但這些問題直觸痛點,雙方分歧根本無法彌合,多年談判不見進展,協議早已被擱置。
另一方面,巴解組織面臨著來自內部世界的壓力。
誓言“武力消滅以色列”的另一支巴勒斯坦武裝力量——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并不支持法塔赫的談判建國主張。
雙方沖突在2007年爆發到最高點。哈馬斯實際控制加沙,法塔赫被趕到約旦河西岸,本就脆弱的巴勒斯坦力量,又一分為二。
哈馬斯武裝
更現實一些的代價,是錢。
國際援助是巴勒斯坦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其中美國和歐盟是最大援助方。隨著巴勒斯坦不斷謀求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的'懲罰'就是裁減援助,由以色列方面代征的稅款也斷斷續續。
補充一句,因為以色列仍實際占領包括口岸在內的部分巴勒斯坦土地,以色列每年要代收10億美元左右的稅款。聽上去也真是苦哈哈,自己的房租鄰居收,鄰居一生氣,錢還拿得到么。而且鄰居家現在右翼管家,內塔尼亞胡連和阿拉伯人假裝友好一下下的姿態都懶得擺了。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回看歷史,1947年的聯合國分治決議,或許是巴勒斯坦人距離建國最近的時刻。
不知道現在,他們后悔當初的決定么。
@交叉點評:專家學者銳點評
@交叉點讀:國際特稿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