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一直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那么,我們如何才能順利地突破這些難點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文言文本身特點上進行探究。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鑒賞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我們是現代人,立足點卻在現代,我們的鑒賞思維和方法自然也是現代文鑒賞的思維和方法。所以,對文言文語言的學習應該是我們的教學起點。我們只有引導學生把文言文轉化為現代文,才能順利地達到鑒賞文言文的目的。因此,我認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文言文的翻譯能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這些影響文言文翻譯的因素:
一、 字音字形
異讀字。語言是發展的,古人的許多讀音現在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如:吳廣者,陽夏人也?!跋摹惫湃俗x“ji?”,而普通話讀“xià”。異讀多出現在人名、地名、器物名等一些專有名詞上,所以,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就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語言現象,多查《古漢語詞典》。
通假字。通假字是語言發展的產物,它通常有兩個來源:一是古人寫了錯別字,后人長期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特殊的“約定俗成的通用錯別字”現象。二是語言發展滯后,古人為了表達的需要臨時借用已有字而形成。我們在教學中只要讓學生知道通假字“借音不借義”的特點。如:手裁舉。(〈〈促織〉〉)如果按“裁”意理解,很難說通,因此,我們自然就想到“裁”有可能是就是通假字,再根據讀音進行聯想,很容易想到“才”,再根據意思驗證,符合邏輯,基本就可以判斷是通假字了。
多音字。一字多音現象,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如:ⅰ.范增數(shuò)目項王。ⅱ.數(shǔ)呂師孟叔侄為逆。ⅲ.次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三個句子中的“數”,讀音都不同。其原因是:在句中的意思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確:意思是判斷讀音的重要依據,要多查字詞典,認真地解決這些語言現象。
二、實詞虛詞
(一)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實詞包括動詞、名詞、形容詞、數詞、量詞,高考實詞的考察范圍其實就是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所學篇目,大約有120多個。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文言文注釋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實詞一般有多個義項,然而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它的義項只有一個,因此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將實詞放在語言環境中進行考察,根據上下文進行詞義的推斷,遵循“因文定義”的原則。當然,對文言實詞的活用問題,教師應作為教學重點進行講解。所謂的活用,就是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臨時改變詞性的語言現象。學生只要學會句子結構分析法,根據它們在句中的位置判斷臨時詞性大致可以解決。至于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筆者認為可以從定義的本身來理解。
1,使用法:就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動作含有逼迫性和客觀性。翻譯格式:“主語+使+賓語+使用動詞”。
如:予我千金,吾生若子。(方苞《獄中雜記》)
根據格式,我們可以翻譯為:給我一千兩銀子,我使你活下去。
2,意動用法:就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動作就是主語的意念的運動。
翻譯格式:主語+以+賓語+為+意動詞。
如:誠然之。(蒲松齡《促織》)
根據格式,我們可以翻譯為:成名認為他的話是正確的 。
3,為動用法:就是“主語為賓語做什么”,主語的動作含有目的性。
翻譯格式:主語+為+賓語+為動詞
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根據格式,我們可以翻譯為:廬陵文天祥親自為自己的詩作序。
(二)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和代詞。文言虛詞總共有48個,但在高中階段,學生掌握18個常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即可。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重視這些虛詞用法的歸納,為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資源庫。這方面的歸納在復習資料上很容易找到,在這兒就不多說了。
三、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省略句和倒裝句。
(一)判斷句: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通常由“者”和“也”引起。翻譯中大多要翻譯成“是字句”。
例如:梁,吾仇也。
翻譯為:梁實是我的仇人。
這里根據譯文所用的判斷動詞“是”可以斷定這種句式類型。
(二)被動句:就是一種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通常由“于”、“見”、“被”等詞引起。翻譯中大多要翻譯成“被字句”。
例如: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翻譯為:侯贏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了。
這里根據譯文所用的判斷動詞“被”可以斷定這種句式類型。
(三)疑問句:這是一種借疑問詞或否定詞發出疑問的句子。通常由疑問代詞(誰、孰、何、孰、胡、安、焉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與、邪或耶等)引起。
例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莊暴見孟子》)
翻譯為:一個人欣賞音樂,和眾人一起欣賞音樂,哪一個更快樂?
這里根據“孰”可以斷定這種句式類型。
(四)省略句。古人在語言中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語言現象。文言文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通常省略。
例如:權起更衣,肅追與宇下。(《赤壁之戰》)
翻譯為:孫權起來上廁所,魯肅追他到宇下。
這里在“追”的后面承前省略了“之”,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通常需要補出省略成分。
(五)倒裝句。文言文的倒裝句是針對現代漢語的語序而言的?,F代漢語的語序一般為:“(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如果我們在翻譯中出現語序的顛倒現象,即可斷定該文言句是倒裝句,盡管古人不那么想。文言文中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語序顛倒之外,還包括一些特殊的倒裝現象,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狀語后置”等句式。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翻譯為:蚓沒有鋒利的爪牙,沒有強壯的筋骨,但它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是因為它用心專一的緣故。
句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根據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就應該翻譯成“鋒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利”和“強”分別做了“爪牙”和“筋骨”的定語。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判斷文言文到裝類型的標準是現代漢語的語序。
四,文化常識
古人的行為行為和現代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別,我們要想準確地理解古人的言行,就必須先了解古人的行為行為習慣,包括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因此,在教學當中適當地引導學生了解和記憶一些文化常識,也是非常必要的,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總而言之,學生只要掌握了這些影響文言翻譯的因素,再遵循文言文翻譯“信、達、雅”原則,采用“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文言文了,然后再運用現代文的鑒賞方法,基本上就可以達到鑒賞文言文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就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理解這個思路,并把這些“因素”逐個擊破,從而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和鑒賞水平。
對文言學習,您還有什么好的建議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