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早教媽媽育兒優選
3歲才讓孩子接觸數學,你就晚了一步。千萬別再錯過培養“邏輯思維”的最佳時期!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生活和職場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千萬不能忽視。
《最強大腦》評委、北京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魏坤琳說:“孩子天生就有數學直覺,2 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接觸數學。”
3歲左右,孩子迎來第一個數學敏感期,家長在這個階段給孩子做數學、邏輯等方面的啟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到深遠意義。
人為什么聰明人可以主宰世界,區別于動物,就是因為他有思維。孩子聰不聰明,就是“邏輯思維”的差異。
舉個簡單的例子,邏輯思維關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語言組織和表達上也非常的重要。
很多大孩子因為不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愿而給生活帶來很多困難。
幼兒園里老師發教具落下了兩個孩子,樂樂和琪琪。
樂樂立刻舉手說:“老師我還沒有呢?”。當然老師馬上發給他一張并深感歉意連聲說“對不起,老師忽視了”。
琪琪呢,不吭聲,課都講一半了,老師才發現。問他怎么不和老師說呢?
琪琪說:“嗯。我不知道該怎么說”。
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卻很難,但這種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而被忽視的現象是很常見的,畢竟孩子多,老師有照顧不過來的時候。
那么問題出在哪呢?出在“邏輯思維”上,琪琪無法快速捋順出處理這件事的順序,怎么說,說什么,怎么解決?
其實,對于成年人來說,你也會發現,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人來做,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員工,完成得高效不說,還可以將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遇到匯報發言等表現的機會更是邏輯清晰、侃侃而談。這樣的員工未來一定會非常有發展。
相反,邏輯思維相對來說弱的可能一整天都捋順不出頭緒,繁重的工作讓他焦頭亂額,工作效率低,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重要場合說點話更是語無倫次、邏輯混亂、表達不清!
這就是“邏輯思維”不同而導致人生的不同。
要知道優秀的思維能力不是停留在問題表面的,而是更加深層次的有關大腦的訓練。
他包括觀察、比較、分析、抽象、判斷、推理、概括、綜合等8方面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家寶貝恰好處于發展邏輯思維的最佳時期(2-8歲),千萬別只停留在表面學習。死記硬背即便掌握得滾瓜爛熟也沒有什么用。
中國數學知名教育家孫偉剛說:“老師交給你的東西,就是過了幾年,你把數學知識全部忘掉后,剩在你大腦里的東西,就是思維!這種思維,與孩子日后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
它也是“學霸潛質”中最重要的一項。真正的學霸從來都不是那些點燈熬油用時間戰勝的。而是那些邏輯思維能力超強的會舉一反三的孩子。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獨立思考的習慣非常重要,然而卻被大部分父母扼殺在搖籃里。
孩子2歲左右由于自我意識的逐漸成熟,自身能力的不斷提升,他們都希望可以自己去解決問題,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出錯,可能會碰壁,可能周圍的一切會讓孩子搞得一團糟。
所以無論孩子主動探索什么都會得到家長的制止或干預,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享受現成的生活而不再去思考。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幫我整的。
聰明的家長不會這樣24小時監管,這也不讓碰那也不讓碰,也不會直接幫助孩子去完成任務反而是引導孩子怎樣以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然后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感受。
2、父母日常生活中注意說話、做事的邏輯,進而身教言傳。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就不在意自己的行為,殊不知孩子們最初的學習就是靠模仿。而父母作為第一代養人你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做事方式。
所以做事注意先后順序,語言注意運用關鍵詞,例如:
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
我發現、我推測等等。
3、教會孩子基礎認知能力,如分類、歸類、比較大小、排序、空間方位等。
有基礎的認知孩子才會更有興趣去思考專研、推理和創造。
基礎的認知從哪來?父母的引導、講解、知識輸入。
例如玩游戲的時候可以鼓勵寶貝進行顏色匹配、奧大小排序、把小球放在收納盒里面、按照媽媽的擺法用積木拼搭等等。
4、若想孩子有所提升,一定要多與玩“邏輯思維”的游戲。可以借助孩子喜歡的工具,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以及對思考的熱愛。
我經常會和家長們說,邏輯思維其實就是“玩”。玩得透徹玩的有內容,你玩好了,孩子的大腦通路被激發,邏輯思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這在孩子的成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邏輯思維強的人思考問題清晰有條理,知識有結構、有體系,表達能力強;反之,邏輯思維弱的人不會拆解問題,做事憑感覺,表達能力弱。
兒子3歲語言表達、社交、學科學習中的邏輯思維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了。
在幼兒園里備受歡迎。不但“基礎認知”能力掌握得扎實,知識面廣。而且還會舉一反三。任何難題到他那都能夠迎刃而解。因為各方面的優勢讓他獲得了更多的機會,這就是教育的正向催化。學習越好就越好。
我相信大家做父母的都和我一樣,希望日后孩子在學習中能夠擁有較強的分析、推理、判斷、總結等能力,并養成知識整理、歸納、合并的習慣,能夠搭建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輕松讓生活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