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經常有這方面的困惑:自己累死累活地管教孩子,可孩子卻怎么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反而變得越來越逆反,根本就管不住,簡直快崩潰了。
可見,家長不管孩子顯然不行,過度管教孩子也不行,都容易出現問題。
那么,作為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恰到好處地管教孩子呢?學會以下四招,效果立竿見影。
過猶不及。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喜歡啰啰嗦嗦地講上一堆的大道理,甚至還有吼叫,可孩子真的聽進去了嗎?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沒有聽進去,還反而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與之對比的是,另一種類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很少用冗長的說教方式去數落孩子,而是善用最簡潔有力的語言,抓住要害之處,直擊孩子靈魂深處,這更能對孩子產生觸動。
歸納起來,家長在管教孩子時,除了不嘮叨、不吼叫,語言簡潔有力之外,還要掌握以下幾種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
1. 確保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家長的溝通上
在和孩子溝通中,如果對方不在狀態,或者是根本就不重視這次溝通,那么,無論家長講得多好,這都是一次失敗的溝通。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必須要確保孩子重視和家長的溝通,起碼要讓孩子把心思和注意力都放在溝通上。
這時候,家長的肢體語言就很重要。有時我們不發一言,但在肢體語言上做到了位,孩子一樣能感受到。比如我們可以放低身段,在孩子面前蹲下來,拍一拍孩子的肩膀,再和孩子的目光進行交流,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我們所吸引。
有了注意力,孩子就會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
2.在管教孩子時,多用商量的口氣,不用指責的語氣
不少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習慣于指責孩子,比如:“你怎么老是這樣、你又做錯事了、你總是這么不聽話……”這種指責的語氣極容易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
我們如果多用商量的口氣,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這件事你做錯了,我知道你肯定不好受,我們一起想辦法把這個錯誤給改了好不好?”
家長如果經常用商量的口氣和孩子溝通,能滿足孩子的自尊。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家長尊重,往往就更愿意接受家長的管教。
3. 在和孩子溝通時,多說“肯定”,少說“不可以”
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多說“肯定”,少說“否定”。比如,我們想讓孩子做到什么,就直接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就可以了,盡量不要去說“不可以”這種否定類型的話語。
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否定句,都容易招致孩子的不滿,不利于孩子的理解和執行。
家長管教孩子時,孩子常常聽不進去大人的話,這是不少家長感到很頭疼的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愛的聯結紐帶。
古人講,親其師,信其道。這是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學生親近老師,才會相信老師的教導。同樣道理,孩子親近父母,才會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家長對孩子的無條件的信任、接納,才能和孩子搭起一條愛的聯結紐帶。
?教育策略:
1. 學習傾聽孩子的感受
當家長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其實是在表明家長愿意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與此同時,孩子看到家長積極的態度,就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家長的理解,也就更愿意回應家長給出的建議。
2. 和孩子共情,接納孩子的感受
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共情,就能讓孩子產生被父母接納的感受,自然就滋生出一種對父母的愛和信任,無疑,此時父母的管教也被賦予了一種溫度。
我們當下管教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后的不管。
對家長來說,在這個環節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這就是要學會逐步放手。
但問題在于,現實中有不少家長出于對孩子不放心的原因,就是不舍得放手,生怕一放手,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
家長越是不會放手,孩子以后就越是不會獨立,對家長產生嚴重的依賴性。
當然,家長如何放手也是很講究技巧的,放手并不等同于撒手,更不是對孩子不管不顧。
無論是過度管教,還是撒手不管,都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想讓孩子在未來能夠真正學會獨立和做到高度自律,我們至少需要讓孩子擁有控制感和自主感。
當孩子變得更獨立、更自律時,我們就能在教育上變得更輕松,因為孩子已經能做到自主管理了。
?教育策略:
1. 對孩子給予充分的信任,不斷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我們不要害怕孩子做不好而包辦孩子的一切,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不斷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格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獨立的孩子。
2. 多關注和欣賞孩子身上的良好行為和優點
不少家長習慣于盯著孩子的不足和缺點不放,卻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和優點視而不見。
如果我們換種方式,多關注和欣賞孩子身上的良好行為和優點,這在無形之中就會對孩子起到一種心理上的暗示:爸爸媽媽很欣賞自己身上的良好表現,我要繼續保持甚至要做得更好。
孩子在父母持續的關注和欣賞之下,就會自發地重復和拓展身上的良好行為和優點,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家長做出了種種積極的努力,可孩子很固執,還是不會聽從家長的合理管教,怎么辦?
這種尷尬和困惑在現實中并不少見。
這時候,我們不妨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讓孩子去承擔因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而產生的懲罰性后果。
這種結果會讓孩子感到很難受,覺得是得不償失。
具體做法是,我們可以提前制定規則,比如,如果及時完成作業,就能得到一次周末逛動物園的好機會;相應地,如果孩子不認真完成作業,除了第二天要被老師批評和補交作業之外,還要失去一次周末逛動物園的機會。
當孩子意識到所承擔的懲罰性結果是和自己的錯誤行為相關之時,他就會開始盡力去遵守規則,避免承擔懲罰性的后果。
?教育策略:
1. 從小有意識地給孩子立規矩、培養良好的習慣
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其實就不存在家長管教的難題了。
因此,從小有意識地給孩子立規矩、培養良好的習慣,是避免孩子犯錯誤的最好辦法之一。
2. 立規矩要體現出有溫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去懲罰孩子,而是通過立規矩來給孩子塑造正確的是非觀,同時告訴孩子有哪些做人做事的參照標準。
有溫度的規矩,才不會讓孩子產生排斥心理。這就如同單位給員工立規矩,應該是為了揚善和抑惡,如果只是為了達到懲罰員工的目的,那就毫無溫度可言,這樣的規矩就很難得到大多數員工的認可。
即使孩子有錯,我們在批評和教育孩子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你雖然錯了,但我們依然還愛著你!這種溫度足以感染孩子。
3. 家長要成為遵守規則的榜樣
要讓孩子對規則保持敬畏,家長首先要成為遵守規則的榜樣。
這樣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下,成為敬畏規則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