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加上“雙減”政策落地,孩子待在家里的時間越來越長,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我們以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會越來越有愛;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是骨感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這是為什么呢?
本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就會比較容易叛逆,加上家長沒有掌握正確、有效的溝通方式,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不暢,心與心之間距離越來越遠。
上海世外附屬海口學校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在2021年11月18日開展了主題為《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的家庭教育講座;
并邀請了6Q教育創始人、國家心理咨詢師考評專家劉中良老師,進行了分享。
劉中良老師主要針對“父母溝通時向孩子施壓還是協助孩子減壓?孩子沒有考好,父母怎么應對?孩子考得好,父母怎么應對?”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還邀請家長們進行了現場演練,模擬以上溝通情境,面對真實又生動的對話,家長們忍俊不禁,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劉中良老師接著分享,當我們明白了孩子的情緒之后,接下來就是要有效地聆聽了。
劉中良老師強調了在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中,傾聽的重要性。傾聽時要關注而尊重地聽,聽“事實”、聽“情感”。
劉中良老師還分享了“聽”和“聽”的分別。
一個是簡體字,一個是繁體字。我們平時大部分時候和孩子的聽,都是簡體字地聽,“有口無心,斤斤計較”就是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寫照。
孩子在向父母傾訴時,父母要么在玩手機,要么邊忙邊應付著孩子,就是不會停下來,認真、用心地和孩子溝通。
而繁體字的“聽”,從拆字法來看,就是“十目一心,耳聽為王”。
即眼睛要和孩子對視,用心和孩子溝通,用耳朵去聽孩子在說什么。
我們積極聆聽的回應重點是:事實+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在覺察、體會ta的情緒。
“對于沒有被邀請的人,讓你覺得難過”
“同學說你的綽號,你覺得很生氣”
“當你被罰站時,你確實感到很羞愧。”
正如繁體字所描述的'聽',聽孩子講述的事實,聽孩子的感受。
有一些聆聽的句式,我們可以當做敲門磚來使用:
“哦,聽起來你受委屈了。”
“嗯,給我講講。”
“是嗎?我想聽聽。”
“真的?請告訴我更多的情況。”
“怎么樣?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我明白了,這似乎對你很重要。”
“真有趣!繼續,我聽著呢!”
除此之外,劉中良老師還帶來了6Q教育的核心知識產權“親子溝通四方格”。
這個神奇的親子溝通四方格,涵蓋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四大類狀態。
最理想的親子溝通關系是在右上角,親子和諧區,家長和孩子都很開心。
右上角:親子和諧區,雙方都很開心;
左上角:子女困惑區,孩子有情緒,家長認為很正常。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孩子不開心,家長覺得很正常。
右下角:父母困惑區,家長有情緒,孩子認為很正常。比如:孩子玩了2小時的網絡游戲,孩子覺得很正常,很開心,家長覺得很不開心。
左下角:親子沖突區。彼此都有情緒,彼此都不開心。
如果家長能區分這四個狀態,并且運用恰當的回應方式,不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還能引領孩子健康而優秀的成長。
在親子和諧區,家長多去表達愛,欣賞,接納,包容;
在子女困惑區,要多多聆聽孩子的心聲;
在父母困惑區,多用“我”、“我狀況”,不要用“你”。
比如孩子在玩電子產品時,可以說:
“媽媽真的很擔心你的眼睛,孩子,你玩電子產品已經1個小時了,同時媽媽很為難,說你吧,你可能會嫌我嘮叨,不說你吧,我心里憋得難受。”
運用“我”開頭和運用“你”開頭,溝通的效果會有天壤之別。
如果家長能良好地運用溝通方法,親子關系就會更加融洽。有效地聆聽,也是有效溝通的前提條件。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積極去聆聽我們孩子的心聲吧!
此次劉老師在家庭教育講座中分享的實用內容,讓家長們收獲滿滿、受益匪淺,解決了家長們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困惑,現場反響熱烈。
積極聆聽方能有效溝通。讓我們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不斷學習、家校互助,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要提升情商智慧,掌握與孩子、學生有效的溝通方法,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協助孩子從優秀到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