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寫字是運用腕關(guān)節(jié)的力量來寫的,即通常所說的運腕。運腕除需手指的力量外,主要還是運用腕力。“執(zhí)筆在手指,運筆在手腕”說的就是這道理吧。因此,在寫字時,一定要注意手腕的運用。只有當我們使用腕力時,筆才有勢。如果你不懂如何運用你的手腕,你就很難寫好字。
運腕的作用主要有這四點:① 能增強筆力,使全身注意力集中在筆尖上。②它可以隨時調(diào)整筆鋒,將偏散的筆毫收攏,這樣就會較好的保持中鋒用筆。③在運筆的過程中,可以靈活地進行提按和轉(zhuǎn)動,使點畫靈動飛揚有神;④能準確地控制筆毫,同時增大筆鋒前后左右使轉(zhuǎn)的范圍。
運腕的具體動作,就是將腕的“兩個骨尖之一,換來換去地交替著與案面相切近”(沈尹默)。如寫“橫”時,腕的左骨尖逐漸往桌面切近,而右骨尖則逐漸與桌面相遠離;寫“橫鉤”時,在轉(zhuǎn)筆時,腕的左骨尖先與桌面相切近,右骨尖遠離桌面,將要出鋒時,腕部左骨尖則與桌面相遠離,而右骨尖與桌面相切近。換句話說也就是,運筆時腕部自然放松,其左右兩側(cè)隨著運筆的提按頓挫、輕重疾徐作擺動。一般地說,寫的字越大,擺動幅度就越大;字越小,擺動幅度越小;楷書因點畫工整,腕部擺動不甚明顯,行草因點畫變化大而特別顯著。
腕的運用還要借助臂、肘、腰等的配合與支持,這需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才行,運腕的動作訓練純熟了,書寫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近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晚年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能信筆疾書,點畫恰到好處,正是由于他在運腕上下了功夫的緣故。
不少初學者,書寫時習慣于將手腕貼住桌面(平腕法),這種方法很不好,牽制住腕力的發(fā)揮,活動范圍、旋轉(zhuǎn)余地太小;有的喜歡用左手背枕在右手腕下(枕腕法),這樣腕的運動也受到一定限制,筆勢難以伸展;此外,還有的把右手肘部擱在桌上,虛提腕部書寫(提腕法),這種方法運筆較靈活,提按方便,不過因為肘部緊貼桌面,力仍不易通過肩、臂貫注下來,所書字的大小也受到限制。從嚴格訓練的角度來講,開始練字,最好用懸腕法,即腕、肘都離開桌面懸空書寫,以增強筆力。這種方法運轉(zhuǎn)靈活、活動范圍大,筆鋒旋轉(zhuǎn)進退比較自由舒展。然而懸腕對初學者來說,的確是很困難的事,但又是非攻克不可的。米芾、鮮于樞還能懸腕作小楷,米芾就曾說“無一字不提筆”。所以說,懸腕作書是古人在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
今天想立志學好書法的朋友,首先要打好懸腕的基本功。開始懸腕時,手往往會顫抖,寫出的筆畫比不懸腕更難看,時間稍久,還會酸痛,這些都是正常的,此時切不可望而生畏。實踐證明,只要堅持下去,一兩個月就會克服這些現(xiàn)象,等到習慣成自然,就能心手相應(yīng),揮運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