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擁有的文字超過了6000種,而在這超過6000種的文字中,大多數文字都是屬于表音的字母文字,那漢字與它們相比優劣如何,說到這個我們得首先從文字的演化說起。
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人類通過對于萬物的描繪來記錄發生的一些事情,這就是一些巖畫,而隨著記錄事情的需要,圖畫慢慢象文字轉變,這就是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也是文字的第一個階段。
而在其之后,出現了形意文字,它是隨著象形文字逐步演化而來的,它是一種由象形文字逐步簡化而來的表意文字,漢字就屬于這一階段。
而字母文字,是以數十個字母以某種拼寫方式,構成詞語從而形成的一種表音文字,它屬于文字發展的第三階段。
所有的字母文字,包括如今的英文、拉丁文、希臘文等等,其根源幾乎都可以追溯到腓尼基人創造的腓尼基字母。而當腓尼基字母的出現,開創性的突破象形與行意文字,表意的制約,創造出了表音這種模式,從而讓世界第一次認識到,原來創造一種文字竟然是如此的簡單,于是字母文字憑借其簡單的優勢,開始風靡世界,成為了大多數民族在創造自身文字時的選擇,如今世界上大多數文字,都是表音的字母文字。
有的人可能對字母文字更簡單,持有反對的意見,認為漢字僅僅需要學習幾千個字,那么基本就可以熟練的掌握漢語,而學習字母文字,比如英語,詞匯量往往需要幾十萬甚至更多,這能說字母文字更簡單。
事實上這里存在著一個誤解,漢字是在用幾千個漢字構成詞語,而英文實際上使用的僅僅是26個字母,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漢字更簡單不用背幾十萬的詞匯量,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漢文化的語境中,很多詞語實際上因為耳濡目染已經了然于心,不用刻意的背誦,就好比“熊心豹子膽”你不會認為這是在說兩種動物的內臟,“三人成虎”你也不會以為這是三個人變成了老虎。漢語與漢字同樣需要詞匯量的積累的,光成語就成千上萬,而且你要是問問唐宋八大家這樣的學問人,何謂“手機”、“電腦”他們一定說不出個所以然,雖然他們都認識你寫的字。
其實換種方式說,可能更容易理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的漢語拼音,就可以看作一種字母文字。學習漢語拼音僅僅是學習漢字入門的一個學期,最多一年時間。然后拼音幾乎就可以掌握,也沒有人專門去背誦每個詞語的拼音(單詞)是什么吧,因為對于字母類的表音文字來說,你能說出來,就能拼出來。如今的拼音輸入法盛行,我目前用的也是,你只要心里能想到一句話的讀音,按照規則自然就能打出這句話來。而不用刻意去記憶某個字對應的拼音(單詞)是什么,同理生活在字母文字語境中的人,實際上需要記憶的遠沒有這么多。
幾千個漢字刻意更準確的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意思,漢語更講究的是博大精深而非是簡單。
因為字母文字是一種表音文字,其構詞方法簡單易用,同時好學,所以成為了大多數國家創造自身文字的方式。(可以參考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在多長時間內創立和推廣的)
既然字母文字擁有如此多的優點,那么漢字的優勢再哪里呢?
作為一種表意文字,漢字的本身有著其他文字無可復制與替代的優勢,可以說在歷史上國家無數次更替但最終走向一統,究其根源漢字功不可沒。
我們的國家幅員遼闊,各地擁有的方言數十種之多,在某些方言之間的交流如同“外語”,彼此之間都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那么是什么組成的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呢?
那就是漢字,兩個人誰也不懂誰在說什么,怎么辦?好辦,把你要說的話寫出來就好。因為漢字是一種表意的文字,關于這句話,不管在方言中雙方如何去讀,如何發音,但其表達的意思實際是一樣的,大家都明白。于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形成了,文化的融合和統一的向心力就形成了。
我們試想一下,假設我們使用的是字母文字那會如何,因為字母文字是一種表音的拼寫文字。而且創造方便,那么即便是在開始的時候,全國統一出了字母文字的規定。但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大量的新的詞匯,現在很多漢字中難以找到的方言詞匯,在表音的拼寫規則中,可以輕松的被拼出來。而某些方言因為發音的關系,甚至會修改拼寫規則,于是新的字母文字誕生了。其結果就是,各地人可以按照各地的讀音,打出自己想說的話,但外地人就是拼出了方言的讀音,也未必明白你在說什么。于是想弄懂你在說什么,就必須重復(背單詞含義的過程),隔閡就此產生,分裂由此拉開。這和大家說著不同的話,寫著相同的字是完全相反的兩回事。
為什么中國屢次分裂終將一統,而歐洲數次短暫一統,然后走向分裂,其文字上的隔閡所造成的文化斷裂與分歧是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