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之前為大家介紹了碳單質的幾種形式,其中說到石墨烯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今天,小墨就帶大家進一步了解石墨烯和他的二維材料家族,以及它們在電子學方面的應用前瞻。
撰文 | 林梅
硅基半導體時代
我們處在一個用硅構建的時代——我們手上拿的手機、辦公用的電腦、家里的家用電器、馬路上奔跑的汽車,沒有哪一樣離得開精密而集成化的半導體電路。而如今小巧的低功耗的半導體晶體管電路之所以能全面取代傳統的、蠢笨的、高功耗的電子管,就是得益于硅這個材料的電子學性質。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肖克利、巴丁、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硅可以做成一個電子學開關,三年后,第一只“PN結型晶體管”誕生,微電子學拉開序幕。之后的幾十年,越來越集成的微電子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生活的面貌。
圖1 William Shockley (中), John Bardeen(左), and Walter Brattain(右), 1948.
圖片來源: AT&T Archives and History Center
圖2 第一個點接觸型的鍺晶體管
圖片來源:wordpress
那么,這些半導體是怎樣施展魔法的呢?
所謂半導體,就是說他的性質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隨著外界條件(比如電壓)的變化,可以變身導體或絕緣體。如果電路里有個小薄層是這樣的半導體,那么我們就可以控制這個電路的開和關,也就是對應邏輯上的0和1。
大家一定記得大學時候學過的各種半導體器件,什么P型半導體、N型半導體、PN結、場效應管等等。無非都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性質制成各種器件,只要我們控制電壓等一些外部條件,就可以控制電路的電流等各種電學狀態,最終實現各種邏輯運算。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后,兩家公司幾乎同時制造出了集成電路——一個芯片上集合很多個電子開關,完成復雜的計算功能。從此,人類在集成電路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人們希望在同樣大小、同樣功耗的情況下,完成盡可能強大的計算,這種野心和期待集中體現在1961年的Moore定律——每過十八個月,芯片密度和就會增加一倍,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將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指數增長。
圖3 第一個集成電路
圖片來源:wordpress
Moore定律失效?
可是,人類一得意,上帝就發笑。在芯片集成的道路上,人們漸漸意識到極限的存在。
目前大規模集成電路都是以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晶體管為主要有源器件構成的。一個增強型MOS場效應晶體管靠調節柵極和源極間的電壓來控制溝道區電導率,進而控制漏極電流的開和關。但是,隨著器件越做越小,情況變得不可控起來——溝道區長度與厚度比過小的話,電流很容易從溝道區遠離門電極的部分漏過去,漏極電流的開和關不再被有效控制。
所以,人們特別想找到一些材料,既能越來越薄,甚至薄到原子級別,又能很好的保持半導體性質。這個時候,二維材料粉墨登場。
二維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和三維的母體材料往往有很大不同,里面的電子可能具有新的物理規律,按照新的能級運動,并且由于薄層的緣故,原子都暴露于表面,往往更容易被調控。
石墨烯是一個典型的二維材料,厚度在原子級別,那么它有沒有什么好的類似場效應管的性質可以為我們所用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它。
石墨烯場效應管
首先,石墨烯有一個非常棒的特性——電子高遷移率。我們知道,載流子的遷移率對于輸運效果有直接的影響,高遷移率意味著載流子有更快的擴散速度,也就對應更好的導電性、更快的響應頻率、更小的能量損耗。實驗表明,現在晶體管主要材料硅的遷移率大約在1400cm2/(V·s),而石墨烯中電子的遷移率要比它高出至少一個數量級。更難能可貴的是,石墨烯的電子遷移率幾乎不怎么隨溫度變化。
最神奇的是,石墨烯中的電子,即使遇到勢壘(比如能量抬升較高的電壓),也可以變身為反粒子,毫無障礙地100%隧穿過去。利用這個性質,人們可以調整電壓,分分鐘將n型摻雜石墨烯變成p型摻雜石墨烯。
但是,石墨烯之所以還沒有被大規模應用到半導體技術,是因為制約石墨烯成為一個場效應管有一個最大瓶頸——它的帶隙問題。這是什么意思呢?
對于傳統的半導體材料,控制導電與否,靠的是導帶和價帶之間帶隙的存在。半導體材料里,導帶和價帶都對應電子的能量空間,電子在導帶和價帶中都可以自由運動,能導電;但導帶和價帶之間存在一個能量間隔——帶隙,電子的能量在帶隙中時,是沒法自由運動的。通過控制半導體中電子的能量(通常用門電極來實現),就可以實現半導體的開關。
但是,石墨烯是一個零帶隙的半導體,價帶和導帶是相交的,不存在分開兩種能帶的帶隙,所以石墨烯制成的器件溝道無法實現有效的開關控制,很多人因此認為,它不適合邏輯電路的應用。
當然,人們在這方面沒有放棄過努力,人們深入研究了石墨烯的電子結構,發現打開它的帶隙不是沒有可能的。比如,制造石墨烯納米帶、雙層石墨烯加偏壓、對石墨烯進行摻雜、施加壓力,都是可能實現的手段。
繼2004年石墨烯的場效應被報道之后,很快,在2007年,第一個頂柵結構的雙層石墨烯場效應管也被報道。這是一個石墨烯晶體管發展的里程碑,遺憾的是,這樣能打開的能隙太小,開關效果很難達到實際需要。
石墨烯的姐妹們
雖然石墨烯的帶隙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它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既然二維材料與母體三維材料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電學性質,那么其他的二維材料有沒有適合制作半導體器件的呢?
科學家發現,一些二維的硫化物、金屬氧化物都可能具有這樣的前景。
比如,在2010 年,MoS2 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人們發現,單層的MoS2 具有1.8 eV的直接帶隙,一年后,高質量的單層MoS2場效應管也首次被制備了出來,開關比達到10E8(傳統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硅MOSFET開關比大約在10E4~10E7),但是遷移率偏低,只有大概100cm2/(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