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
每日推送精選佳文
包含書法、篆刻、印石、國畫、收藏等等,非常好玩有趣,絕對值得關注!~
點擊標題下方廖達敏書法篆刻工作室,一鍵免費關注
黃士陵唯一傳世的相片 攝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
黃士陵(1849—1908),安徽黟縣黃村人。字牧甫,以字行,又字穆甫、牧父、穆父,號老穆、倦叟、倦游窠主、黟山人、黟山病叟,早年齋號蝸篆居,中年時作延清芬室,晚年又曰舊德鄰屋、古槐鄰屋,通六書,兼精繪事。
黃牧甫是晚清印壇上的一位開宗立派的大家,是繼吳讓之、趙之謙之后,與吳昌碩雙峰并峙于近代印壇的巨擘,他所開創的“黟山派”印風對嶺南印壇有著深遠的影響。2016年第2期《中國書法》推出“黃牧甫作品特輯”,大量刊出其篆刻原石、印面、邊款及印稿等珍貴資料,其中多數為首次公開。還專門約請李剛田、蔡泓杰、唐存才、李吾銘等專家對黃牧甫的篆刻與書法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特輯中所用圖版由君匋藝術院、西泠印社、錢君匋藝術研究館等單位及韓天衡先生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我們精選了其中部分黃牧甫篆刻作品,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以饗讀者。
當我們研究黃士陵的篆刻藝術及其流派的時候,首先要對其源頭進行考察,研究形成黃士陵篆刻藝術風格的創作思想的基礎和創作形式的借鑒,這對深入研究分析“黟山派”藝術特點是非常必要的。
從純粹意義的藝術創作上講,篆刻藝術或可認為是盛于明清而濫觴于宋元。我們不必去考證宋代的米芾或是元代的趙孟頫、吾丘衍的篆刻作品是自篆自刻或是自篆他刻,總之宋元時期的篆刻創作并未形成氣候,對后世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只是“濫觴”而已。在探討黃士陵篆刻藝術源頭的時候,我們應把注意力指向明清流派印。
五百年間的明清篆刻,印家林立,流派紛呈。在發展過程中,他們的創作思想和作品的藝術形式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我們要從中找出那些對黃士陵篆刻影響最深和最直接的印家。明代成就最大的印人文彭、何震、蘇宣我們可以略而不顧,他們早于黃士陵約有三百年,其間篆刻藝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樣我們可以只注意清代印人,約早黃士陵二百年的程邃在清代篆刻中是個標新立異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影響下產生了鄧石如。但在黃士陵的作品中我們已看不到對程邃的直接師法,所以我們也可以對程邃以及“歙四家”巴慰祖等一些印人略而不顧。余下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約早黃士陵一百五十年的丁敬和他開創的浙派,一位是約早他一百年的鄧石如開創的鄧派,這兩派對黃士陵篆刻的影響可以說是較為直接的。浙派中,對黃士陵早期篆刻影響較多的是陳鴻壽;鄧派中,對他影響最直接的是吳熙載。還有一位晚清篆刻家對黃士陵影響最大,是早他二十年而生,“合南北兩宗而自樹一幟”(魏稼孫語)的趙之謙。沙孟海在《印學史》中把黃士陵、喬曾劬附在趙之謙一章之后,文中說:
吳熙載、趙之謙兩家不約而同地分頭發展鄧派印學之后,全國學者無不拋棄舊法,競效新體。按其實際,吳熙載純從鄧出,趙之謙兼師徽、浙兩宗,不以鄧派自居,我們看法,他的主要精神還是原本鄧氏。黃士陵遠宗鄧氏,近法吳、趙,尋其氣息,傾向趙之謙為多。
他的這段話簡略而準確地勾勒出了黃士陵印風所發生的背景和源頭。當然黃士陵篆刻藝術的來源不僅僅是他的同代前人,還有重要的一面是他從古璽漢印的古典藝術以及大量的金石文字中取法。但黃士陵早期的篆刻,對他基礎的奠定和技法的鍛煉當是受益于早于他的幾位大家。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當是在古與今的融會貫通之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