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象要趁早
結構性存款這個概念,最近非常火,從目前公開渠道顯示的數據來看,已經快逼近10萬億大關了,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在這款產品上面的布局,顯得尤其猛烈。
那么,結構性存款究竟是什么那?它為什么會在這段時期如此盛行那?接下來我會跟大家一起來好好認識一下它,并聊聊這其中暗含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結構性存款,我們需要從銀行理財這個整體的框架上來進行一些系統的了解。
什么是銀行理財
它的源頭其實就是居民儲蓄存款,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然后銀行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來實現對儲戶的還本付息,這是銀行理財的雛形,當然隨著市場的不斷競爭和儲戶本身對于理財利率的近一步提高,各家銀行開始在存款的基礎上開發出一些更具創新型的產品,這里會被分成表內理財和表外理財,表內理財會被視同存款進行管理,所以也叫保本型理財,而表外理財,由于其本質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所以也被稱為非保本理財。
但現在以及往回追溯的很長一段時期,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一直是被捆綁在一起,按照保本型理財產品在進行銷售的,暗示其安全性跟存款是一樣的,甚至等同于國家信用,并以剛性兌付的形式來實現對于購買用戶的保本保息,為了糾正這種錯誤的引導和降低因此會產生的金融系統風險,所以監管層在2018年4月27號發布了《資管新規》(銀發【2018】106號)以隔離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的風險,前者視同存款進行管理,而后者則按照“代客理財”的資產管理形式來進行運作,不承諾保本保息,不允許期限錯配,所有產生的投資虧損都只能由投資人來進行承擔,并要求按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形式,單獨進行運營,這樣以后就沒有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這種說法了,而只有存款和資產管理兩種形態了,核心目的就是要打破剛性兌付。
什么是結構性存款
很明顯,它確實被視同存款進行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的繳納范圍,并要按照銀監會的要求,計提資本和撥備,但它與普通的非結構性存款的區別又是什么那?這其中的核心就是,它引入了,金融衍生工具(期權、期貨等),并通過它,把一定比例的資金投資到與匯率、股票、大宗商品等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上去,以博取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
這里舉個例子吧,比如說客戶購買了100萬一年期的結構性保本理財產品,那么這里就需要核定出一個資金轉移定價,這里我們假設為5%吧,注意啊,它并不是最后與客戶的協議利率,而是要遠遠高于后者的。
那么接下來,銀行會用97萬去購買沒有風險也沒有利息的票據類資產,而剩下的3萬,會用來購買某個標的物(比如股票),它的看漲或看跌期權,一年后,存款部分會得到97萬*1.05也就是101.85萬的本息收益,而那三萬部分,需要看股票的實際走向,如果價格沒有超過執行價,那么可以不行權,最后的收益就是101.85萬,但如果股票的價格超過了執行價,那么因此產生的收益可能是無窮大的,當然最后給到用戶的收益肯定是固定的。
其實結構性存款,并不能算是一種新型的創新性產品,因為剛性兌付的存在,所以同樣也不是一個賺錢的買賣,除非按照不保本來進行銷售,過去在很多外資行就是被按照非保本理財來進行銷售的,當然也引發了不少客戶的投訴,而現階段,大量的銀行一窩蜂的來進行這款產品的發行,不得不承認肯定是與《資管新規》的出臺是有密切關系的,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對去剛兌的一種應激性逃避的方式,當然也可以理解成一些中小銀行跑馬圈地的特殊手段吧。
說了這么多,并不是想告訴大家結構性存款不安全,這里只是想讓大家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的運行邏輯,當然隨著其規模的不斷擴大,肯定也會有被叫停的可能,同時也需要注意,發行的銀行是否具備金融機構衍生品交易資格,如果沒有那么就有可能會涉及違規,總之大家且買且珍惜吧。
解讀監管政策,普及金融知識,做合格的價值投資者。
|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本文為小象原創,如若轉載,請聯系小象互金研究室獲取授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