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章非常的有意思,其中許多都收錄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中。筆者記得最多的是他寫的《故鄉》,它只截取了我們語文課本上的一小段,主要描述了他和他的玩伴閏土在一起的一段難忘時光。教科書中還有這樣的一幅畫面,叫做月下刺猹。這幅畫非常美妙,讓我們都非常的向往。筆者小時候就畫了一幅這樣的畫,至今還存留在家里。魯迅筆下所刻畫的閏土。他在魯迅家工作,后來,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出現了一些情況。付不起工人們的費用。因此,家里人解雇了那些工人,包括閏土。所以,閏土離開魯迅家后,他的生活如何呢?
魯迅筆下的“閏土”并不是他的真名。魯迅是通過地方鄉音和諧音相結合而得到“閏土”這個詞的。實際上,“閏土”的真實名字叫章云水。他們家里的每一代人基本上都在魯迅家工作過,然而到了魯迅這一代,家里的經濟越來越糟,魯迅家里工人們的工資也在一點點地下降,由于章運水的父母都在他家工作過,有著一定的感情。雖然薪水很低,但他們仍然還是為他們家工作。兒童的世界相對簡單,思考得也非常少。
這兩個人在一起玩是純粹的友誼。當時魯迅和閏土還都是孩子。魯迅看到閏土回家,便非常高興和他一起玩耍。由于兩個家庭的地位不同,魯迅也實現了另一種幸福,非常喜歡和閏土在一起的世界。他覺得新鮮有趣,然而,人終是要長大的。直到后來,魯迅搬去了北京。這也間接斷了章運水的經濟來源。這時,他父親病得很重,需要錢買藥治療。他一時拿不出錢。章運水的父親在沒有得到治療的情況下,沒能撐住就離開了。
然而,還有家人需要養活,章運水真的找不到出路,所以他想出了一個下策,想到自己家的土地,由于這幾年的自然災害,田地里的莊稼一直沒有收割,沒日沒夜都操心著莊稼,但收獲的卻非常少,而且此時也在交稅。所以想來想去,決定賣了自己家的那塊土地。沒有收入來源的他,只能去別人家工作,以此來維持生計。有時他會租別人的田地來種點糧食,又或者是幫助別人耕種土地來獲得一些資金。然而,這并不是一個長期的解決的辦法,他已經為別人工作了好幾年,他的身體也已經筋疲力盡了,身體大如以前,也有了各種各樣的疾病,他的背部長出了一個大泡泡,開始逐漸地潰爛,慢慢地折磨著他的身體。
最后,他終究是沒能抗住。起初,他的病并不這么嚴重,但由于他沒有錢來治療,病情一點一點地在惡化,他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無法忍受。事實上,就在這中間,魯迅也回來了,他看到章運水后的特別地喜悅,由于章運水讓他的童年增添了許多幸福。魯迅和他坐在一起,談論著他小時候一起玩耍的情景,但由于章運水長大后被現實折磨,他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天真了。這使魯迅十分地難過。看到他不像小時候那樣熟悉自己,心里實在是非常地難過。
不過,這也非常地無奈,人還是要慢慢長大,誰也不能永遠陪伴著自己,還是要面對現實,他和章運水最后還是會分開的。到了魯迅年紀稍大一點的時候,他又再次回到了家鄉。他看到一個像章運水一樣的老人,就走上前去打招呼。老人告訴他,章運水已經走了許很多年了。盡管物是人非,然而魯迅紀念館卻仍有一條規則,倘若這家的祖先是章運水,他們中的一個就可以在博物館工作了。
20世紀80年代,魯迅《故鄉》中的“水生”之子少年閏土的孫子章貴成為魯迅紀念館副館長。解放初期,章貴努力參加掃盲輔導班,致力于魯迅文學的研究。魯迅的兒子周海嬰見了章貴,一看到章貴,他們就成了知心朋友,重現了魯迅和少年閏土相遇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