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華夏民族的自稱。
這個名稱出自《國語·周語下》: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
“炎黃”是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姜姓部落的首領;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是華夏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為了爭奪領地,在阪泉展開了戰爭,最終,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逐漸融合,成為了華夏民族。
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夏民族與其它的一些部落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到了漢朝之后,就成為了“漢族”,且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在中原的地區和部落中,黃帝部落的實力比較強大,文化程度也比較高,所以,黃帝就成為了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黃兩帝就成為了漢族的共同始祖、中華民族的始祖,因此,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表,也就是所謂的“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并且,“炎黃子孫”這個稱呼出現的并不早,它出現在清朝末年,本是海內外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
在上古時代,黃帝和炎帝對部落的發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炎黃部落聯合之后,他們不僅打敗了蠻夷軍團的首領蚩尤,還讓部落的規模變得更加的龐大。
黃帝住在姬水邊上,所以姓姬。后來的堯舜禹、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后代。他們的姓氏之所以不同,那是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都離開了黃帝,離開了母族,擁有了自己的部落,創立了自己的姓氏。只有后稷繼承了黃帝的姓氏,這才有了后來姬發從陜西出兵中原,建立周朝的歷史。
周朝時期,出現了許多諸侯,這些諸侯不僅擁有自己的國家,還占姬姓的人數多半,而且,這些諸侯還以自己的國名為姓,這些新形成的姓,就是中國大部分姓的來源。在《百家姓》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都是由姬姓演變而來的,可見,黃帝的血脈是多么的廣泛。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作為姜姓的炎帝,在百家姓中也占有很多的姓。據估計,從姜太公到今天,由姜姓演變來的共有六十多個單姓和三十多個復姓,包括呂、許、謝、紀、丘、盧、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
由此,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那么,有了“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隨著炎黃部落越來越強大,華夏部落也隨之呈現出了國家形態。黃帝在離位之后,通過禪讓制上臺的首領,大部分都是黃帝的后代,就連大禹的身上也流淌著黃帝的血液。大禹上臺之后,不僅打敗了三苗,還對長江流域的分散部落進行了統一。
隨后,華夏大地就迎來了少有的太平盛世,這個時候,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大禹在通知各個諸侯前往祭祀的時候,聽到有許多諸侯在背后說他的壞話,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大禹反思了自己的過錯,決定在涂山召開諸侯大會,開展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活動。
涂山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
在典禮結束之后,大禹大聲說道:
“我德行淺薄,沒能讓大家信服,所以,今天召開這個大會,懇請大家能夠確切地責備,勸誡我,讓我能夠知道自己的過錯和缺點,然后,改正它們。我雖然在治水方面有些許功勞,但是,卻不敢驕傲,生平最忌諱的也就是驕傲... ...
先帝經常教導我說:‘不要驕傲也不要自夸,這樣你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如果,我有什么驕傲自滿的地方,還懇請各位能直截了當地指出來,我一定會悉心聽取并采取行動... ...”
這些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如此作為之后,瞬間就消除了心中的顧慮。據史書記載,這次會議不僅有著前所未有的規模,還為后來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紀念這次會議,大禹把各個諸侯國送來的青銅制作成了九個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上面鐫刻著青山秀林,奇珍異獸。這九鼎指的就是當時的九個州,豫州分布在中央,九鼎集中在陽城,象征著大禹是九州的首領,天下從此一統。
此后,這九個大鼎就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
涂山大會與九鼎的出現,不僅增強了華夏部落之間的聯盟,還為以后華夏族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于周朝的鎬京。再后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
這就是所謂的“鼎在國在,鼎失國亡”。九鼎作為鎮國之寶、傳國之鼎僅傳三代約二千年后,因周末戰火頻繁而神秘失蹤,至今不知所在,也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這里,我們再說回“華夏兒女”的形成。
大禹通過禪讓制,把王位傳給了伯益。可是,大禹的兒子啟就不愿意了,他用武力奪去了伯益的王位。就這樣,在炎黃聯盟的基礎之上,夏朝就應運而生了。
那么,國名為什么會是“夏”呢?
其實,在上古時期,“華”和“夏”兩個字的讀音是相同的,兩者可以替換,而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就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當地的百姓則被稱為“夏人”。夏作為上古時期的中央大國,夏人就是中央大國中的百姓,也就是中國人。
一直發展到春秋時期,此時,世人就把“華夏”兩個字放在了一起使用了,此時,這兩個字就代表:中國是一個文明程度極高,文化領域極為發達的大國。久而久之,“華夏”二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個代稱,而在“華夏”出生的中國百姓,就自稱為“華夏兒女”了。
實際上,每個稱呼的出現和發展,都飽含著古人的智慧和絕妙的思想。
參考資料:
【《國語·鄭語》、《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史記·夏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