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景陽岡的打虎行為,令他一時風頭正盛,成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但也因打死了西門慶,落得個流亡的結局,促使他上梁山。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長篇小說力作,可以說一部《三國演義》奠定其江湖地位。然而,羅貫中還有另一部長篇小說力作《水滸全傳》,同《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并稱為中小學生必讀經典。
《水滸全傳》和《三國演義》不同,沒有刻畫宏達的戰爭背景,而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這使得《水滸傳》里的角色,都擁有鮮活的個性和特點。其中,景陽岡打虎的武松,更是成為許多孩子童年的英雄。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也正是武松。
《水滸全傳》的整個故事是圍繞著北宋末年宋江等人梁山起義為背景,所撰寫的章回體小說。整部小說從梁山好漢反抗壓迫,到被大宋詔安,直至連年征戰最終消亡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同時對于英雄主義的歌頌。
其中,武松打虎出自第二十二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武松在景陽岡連喝數十碗烈酒后,依然進入山林,吊打老虎,成為一代英雄豪杰。當武松打虎回縣后,還被陽谷縣知縣封了一個“都頭”的稱謂。這個“都頭”稱謂有多大?放到今天應該是怎么樣的官職呢?
想要弄清楚這個“都頭”在如今等于什么官職,首先我們得從“都頭”的由來說起。
最早的“都頭”出自于唐朝中期,最開始作為諸軍統帥的稱謂。后來,逐漸演化成為一都的長官,就稱為“都頭”。在北宋時“都頭”成為了步兵都一級別的軍官所擁有的稱謂,可以說是降級,或者說是更細化了一些。
《資治通鑒》:唐之中世,以諸軍總帥為都頭。至其后也,一部之軍謂之一都,其部帥呼為都頭。
然而,因為武松所在的是陽谷縣,這一級別的地方是不具備任命“都頭”的資質。所以,當時武松的實際職位是衙門內屬于衙役、班頭一職。只不過縣令希望能夠打響名號,便用了“都頭”這個稱呼。如果真的要和現在來對比的話,武松那時候的“都頭”實際上是治安隊隊長,還算是個“副科級干部”。
但就算武松在陽谷縣大有名氣,且作為“都頭”存在,但他手中實際上沒有什么權利。甚至在面對惡勢力西門慶時,他也無可奈何,只能將其打死以絕后患。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武松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讓《水滸全傳》多了一些人物情懷。(完)
謝觀看谷城淺說歷史家原創文章,用不一樣的視角,帶你探尋歷史真相。寫作不易,記得點個贊吧。
【參考文獻:《水滸全傳》、《資治通鑒》】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