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到以前農業社大集體時代的經營方式基本上不可能了。理由如下:
因為做悟空問答是三農領域,所以對農村土地改革問題比較關注。確實有一部分人希望終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恢復過去的農業社大集體經營方式。概括其主要原因:第一、分田到戶是私有制。第二、死人有地,活人沒地。第三、無法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
先說第一個包產到戶是不是私有制。說包產到戶是私有制是誤解。無論過去的大集體,還是現在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是土地經營方式的不同,但土地都是集體所有制,因為土地的所有權沒有變,不存在私有制一說,農民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土地不可以買賣。而新中國成立前的土地是私有制,所有權是地主、富農少數人的,可以買賣。
再說第二個“死人有地,活人沒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土地使用有一個原則:就是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這樣。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穩定土地使用權,鼓勵農民對土地增加投入。如果土地頻繁更換主人,大家都不珍惜,都不想對土地進行投入,只是索取,土地很快會被破壞的不能耕種。5另外,土地是以家庭為單位分配,都有人口增減,所以,基本上是公平的。增人減人只是家庭內部成員人均土地的增加和減少,不存在有地沒地。真正沒有分到地的是1998年以后出生的人,現在最大年齡是21歲。
也就是說,除個別情況外,22歲以上的農民都分有土地。女的出嫁后,雖然在婆家沒地,但娘家應該有地。也可以說,結過婚的有孩子的農民,除個別結婚早的,都有地。 有人說,他家5口人,只有他一個人有地,老婆和3個孩子都沒地。也就是說,他是98年以前出生的,妻子是98年以后出生的,但不會晚于2000年,所以,根據計劃生育政策,三個孩子有兩個是超生,沒有地也不怨別人。不過這種情況有,但也是極個別。家家都有老人,也都有孩子,增人減人家家都有,不加地不減地也基本公平。
第三說分田到戶不能實現規模化、機械化耕種。現在說得最多的就是分田到戶不利于機械化耕作。但你現在去農村看看,不說平原地區,即便是偏遠山區農村,現在還有幾個人牛耕人背?很小的地塊也可以用機械化耕作,適合山區的小型農機已經非常普遍,而且越來越好。如果說小塊地不好用機械化,即便是過去的大集體,小塊地也不好用吧?再說,土地確權要實行確權不確地,經營者完全可以投資將小塊連成大塊。
第一、大集體時代,大鍋飯容易滋生平均主義,干多干少一個樣,不利于發揮和激發個人積極性。
第二、最主要的是我國人多地少,已經不適宜過去那種大集體經營方式,不能把農民困死在二畝土地上。要為農民創造更多的賺錢機會。
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六億人口,五億農民,有20億畝土地,人均4畝,但糧食不夠吃,還不能進城務工賺錢,只能生活在貧困中。到1980年,人口猛增到8億,農民有7億,人均土地更少,農民僅靠土地生活更艱難,如果還不改革開放,還不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生活就更艱難了。因為到上世紀末,人口已經超過10億,農民達9億,土地卻減少到18億畝,農民人均只有2畝土地,再厲害,僅靠二畝地也難以養家糊口,還不說到了2017年,人口就達到13億。
幸好國家在80年代初就果斷進行改革開放,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允許農民進城經商務工,種地可以吃飽,經商務工有錢花。之后,又出臺大量惠農政策,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而如果回歸過去的大集體經營,解決不了地少人多問題,如果把所有農民重新捆綁到二畝土地上,農民的后代永遠都是農民,那消滅城鄉差別也成為一句空話。所以,國家堅持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直到2057年。
如果沒有大公無私的好村干部,農民的利益難以保障。比如土地分田到戶特別是確權前,村干部和鄉鎮干部可以隨便把村集體的地賣給其他開發商,國家的征地款他們可以任意揮霍私拿貪污,農民根本不知道,但土地確權后,基本堵住了這個漏洞。
總之,一些人希望終止包產到戶,回歸過去大集體經營方式可以理解,但現在我國的國情已經不適合那種經營方式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目前最好的選擇,所以,國家一直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直到20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