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本書其實都不錯,書是好書,但一些人卻將這些書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想法,隨著網絡流傳開來,網絡上一些大師,在講解這些書籍的時候,看起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企圖通過一些謀略、策略以及規律,來掌握別人的內心變化以及將要做出的某種行為。
人無完人,思想難免偏頗,這就造成了這些書籍被冠以“詭詐”的名號,其實網絡有利有弊,書籍本無對錯,好書壞書只是因人而異,因此在讀這些書籍時,必須要注意這么幾點。
書,就是知識和智慧,而知識和智慧,則是一個人的所經所歷、所思所想,因此對我們而言,書本就想一個個老師一樣,只是這些老師智慧深淺不一、境界高低不同、品性德行不齊,甚至思維認知都不在同一世界。
因此可以見得,書籍存在,就一定有其價值,因為那是一個人的智慧結晶,即使人有好壞,但任何書本都有其價值,這一點不可否認。如我們所見,有些書太過偏頗,甚至邪惡,所以相比書存在的價值來講,讀這本書的人更加重要,因為讀書之人若心正,即使是邪書,也會成為正義的,如心歪,即使是至善的書,也會墮落。
好老師,也難避免有壞學生;壞學生,也有可能有好老師。學生心思擺正,即使壞老師也有可取之處,畢竟“三人行必有吾師”并非空談!
就拿鬼谷子來講,網絡上面講鬼谷子的,有幾人真正讀完整本書?又有幾人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思考書中某一句話?其實這些講解經文者,思想大多都是人云亦云,憑借著自己粗淺的人生經歷再結合網上的“大師講演”整理所得。
鬼谷子在春秋戰國時代,那是可以呼風喚雨的存在,學識和智慧,已然通天。如果當真如抖音上面所言,《鬼谷子》一書只是教人們看破人心,掌握人心,恐怕也太低估這“謀圣”的水平了吧!不說別的,就是單單能夠在官場、商場如魚得水的那些有才之士,就已經具備了“看破人心”的水準了!
無論一個人講得有多好,都只是一個學生,他的想法只能借鑒,而不能完全聽信,更沒必要將這些人捧上“大師”的行列,學生最重要的便是踏踏實實求學。
以《鬼谷子》這本書為例,書中的每一句話,都代表著鬼谷子本人對人、物、事深深的思考,而這本書主要講得是人與人、人與物相處的自然之道,所以想要真正了解,需要結合自身經歷,靜下心、放下欲念慢慢品讀,思考才能有所得。
心思沉靜,才能不被欲念和情緒影響,才能保證不偏頗、不入牛角尖;謙卑學習,才能不被狹隘的思想遮蔽雙眼,才能心懷博大,眼界寬廣,看到、學到更多知識和智慧;不恥下問,才能不被流言蜚語所迷惑,才能固持本心,得到書中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