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處處都要用到交往的學問。
在人際交往中不斷的遷就和忍讓無法獲取優秀的人際關系,這樣做可能會讓人覺得你欺軟怕硬,沒有自己的主見和立場,從而讓他人對你的人格產生質疑。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妥協只能建立在雙方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礎上,而非不停地屈從于他人。
如果想讓別人對你保持尊重的態度,那就一定要展現出不好惹的一面。
心理學專家表示,你一定要在生活中當一個不好惹的人。
在心理學中,攻擊性指的是一種表現為希望損害他人摧毀物品或是威脅他人的行為或傾向,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并不會濫用自己的攻擊性。
除此之外,這里所說的不好惹也不是無理取鬧或是強行的欺負他人,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具有自我主張能力和正義感的體現。
心理學把攻擊性分成了向內與向外這兩種。
向內的攻擊性也稱作自我攻擊性,指的是個體對自己表現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或傾向,具體表現為自責,自我懲罰,自我貶低等等,長此以往它會影響到個體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向外的攻擊性指的是個體把攻擊性的行為和傾向指向他人或客觀事物。
具體表現為說出傷人的言語進行肢體暴力等等,向外的攻擊性過強可能會導致人際關系過于緊張,甚至會引發暴力事件。
勞倫茲與他共同工作的研究學者的觀點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攻擊性是一種本能,同時也是人類進化時所形成的特殊能力。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攻擊性都難以控制和預防,畢竟生活中的突發情況太多,誰也無法預料到下一秒究竟會發生什么事情。
在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我們免不了要碰到一些性格比較強勢的人,他們說話聲音很大,似乎在態度上不斷逼近你的底線。
假如你始終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敢表達意見和感受,這便會讓雙方的關系逐漸緊張。
甚至走向崩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積極的與對方溝通,假如對方人對你的需求視若無睹,你也可以適當地爆發出攻擊性,讓他意識到你的底線與原則。
在傳統的價值觀里,人們往往把攻擊性視為不好的行為,正是因為太多的人認為它具有負面的作用,所以人們會在日常生活中抑制自己的攻擊性,以追求平和和融洽。
然而在費什巴赫和貝爾科維奇的研究下,人們意外的發現攻擊性并非全然沒有好處。
它其實是一種表達不滿的情緒,如果能適當的抒發出來,不光有利于身心健康,還能讓人更加幸福。
尤其是在親密關系里,攻擊性更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情緒和行為,假如其中一方喪失了攻擊性,這就會讓對方覺得這段關系失去了界限,缺乏穩定性和長久性。
除此之外,具有一定攻擊性的人在人群中還更具有魅力,因為他們通常很自信,獨立與果敢。
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現的出色,然而在展現攻擊性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尺度,避免過度傷害他人或自己。
著名學者班杜拉提出,攻擊性是人天生的本能力量。
人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將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威脅,具備一定的攻擊和自保能力是自然而然的。
國內專家周穎也強調了個體經驗對攻擊性的影響,她認為攻擊本能是在過去的經驗積累下形成的,攻擊將受到社會家庭等環境的影響。
此外,多德拉指出,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傷害時,可能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攻擊性行為,而具體的攻擊強度則根據對方是否有意來判定。
假如一個人強迫自己渾身長滿尖刺,并對其他的人咄咄逼人,久而久之他的行為就會傷害到周圍的人,進而遭到反感和怒視。
這個情況是典型的反噬行為,要知道在很多情況下,攻擊性都存在向破壞性轉換的趨勢。
不過長期壓抑情緒和攻擊性行為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我們需要以合理的方式來排解自己的情緒。
大家可以積極的與身邊人溝通交流,或是尋求專業支持,即便遇到了挫折和傷害也無需擔憂,我們完全可以放松對自己的斥責和對他人的抱怨,轉而采用更健康的方式來解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