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0個皇帝,有18個皇帝的陵墓是在關中地區,號稱大唐十八陵。唐代的帝王陵跟漢代的帝王陵是有所不同的,漢代帝王陵都是封土堆,而唐代帝王陵是依山為陵,一方面是為了顯示氣勢雄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盜。在這些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9月4日即位成為皇帝,他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公元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葬于昭陵。
在陜西禮泉縣關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橫亙東西的山脈,與秦嶺山脈遙相對峙,這道山脈最高處突出,高達1100多米,周圍分布著九道山梁,因此得名九嵕山。唐太宗昭陵就位于九嵕山上,開創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昭陵距西安70公里,咸陽30公里,他為什么選擇這個地方呢?
九嵕山昭陵始建于公元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當年長孫皇后病危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因山而葬,不需起墳,后來皇后死后唐太宗把她葬于昭陵,并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
九嵕山地勢高大,山后有水環繞,前面應是一馬平川,風水極好,可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唐朝初年,唐太宗帶兵打仗和狩獵,經常經過九嵕山一帶,他非常喜歡九嵕山的風景。雖然說以山為陵是皇后的意思,其實是他自己的想法,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和防盜掘而已。
昭陵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面積比當時長安城還大,是由唐代藝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周圍共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征、高士廉、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昭陵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規模這么大的一座帝王陵,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據說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也是在陵墓中,肯定是有人想盜墓的。昭陵地面建筑很早就被毀壞了,昭陵有6匹珍貴的石刻駿馬雕像,被稱為昭陵六駿,四匹現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館,兩匹流落到了美國。
五代軍閥溫韜盜掘了大部分的唐朝帝陵,史載昭陵“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昭陵的一些陪葬墓確實被盜了,但是地宮到底有沒有被盜,目前沒有定論,無法肯定。想去昭陵地宮參觀是不行的,不過有昭陵博物館,哪里有很多東西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