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理學大師程顥的這首七言律詩,寫了清明節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詩人將追逐落花的小游戲寫進了詩里,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詩作并無一般“理學派”作品的“頭巾氣”,清新可愛。
(南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熱鬧場面。后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頗有楊巨源“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的詩意。
(唐)李建勛
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
清明節有喜歡外出踏青游玩的人,自然也就有喜好清靜、高臥家中的人,比如這位晚唐五代的詩人李建勛。不過從詩意來看,詩人貌似不隨流俗,但是望著床前因春風而時時飄落的楊花,恐怕也是身在家中心在外吧。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張繼以一首《楓橋夜泊》千古留名,在他不多的存詩當中,這首描寫清明節景象的小詩《閭門即事》也十分有特點。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了,大片土地都告荒蕪,登樓遠眺,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詩人以詩諷今的意思盡在其中。
(北宋) 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禹偁出身貧寒農家。這首詩反映的是他早年清苦寂寞的讀書生活。為了前程,詩人臨窗攻書,過著山野僧人一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也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游玩,飲酒作樂。一到寒食節禁忌煙火的期限過了,馬上就去鄰居那里討來燈火,抓緊時間,在拂曉的夜窗前繼續發奮努力,潛心讀書。
(南宋)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
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
墦間人散后,烏鳥正西東。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出任徽州司戶參軍,赴任途中時值清明,山行道中兩旁的所見所聞,令詩人有感而發。山風、細雨,花燃,柳臥,烏鴉翻飛,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在這樣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顯得頗有活力,而墳地上掃墓的人卻杳無蹤跡,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詩人心頭不禁泛起的深深的悵惘、失落之感。
(北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黃庭堅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了人生的終極意義。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的這首詩和上述黃庭堅的詩都入選了《千家詩》。高詩在黃詩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頸聯“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兩句,異常深刻。日落的墳前,白天燒完的紙灰還保留著熱氣,正好供狐貍取暖,臥在紙灰堆上酣然入睡。言外之意,墳前燒的這些紙,與墳里的尸骨毫無干系。而白天燒完紙的兒女們,夜晚已聚在燈前有說有笑,又吃又喝了。墳前那短暫的悲痛早已飛到九霄云外。可見思親的悲痛是暫時的,人終究還要回到眼前的生活。詩人于是感慨:人活著時就要好好珍惜眼前有的一切,享受生活,因為死去后就什么都沒有了。這是何等清醒的認識呀。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元末明初的戰亂使人口大減,很多家庭從此絕戶。戰亂初定的清明時分,春雨霏霏,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仆仆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零亂而狼狽,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更感傷于更多人家的墳墓,卻再也沒有子孫上墳祭掃了……戰亂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何其慘痛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