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州,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她是精雅的園林、藤葛香香的古城門,是街坊領里的吳儂軟語,隱入蒼穹的虎丘塔,是唐伯虎、西施美麗的傳說,還是寒山寺撼動人心的古老鐘聲。或許,用再多的優美詞匯描繪這人間天堂也不為過。
蘇州有近2500年歷史,是中國唯一一座保持著春秋時期造城格局的古城。沉淀著極其深厚的過去,也潛藏著無限豐盛的未來。
在蘇州倉街項目中,這也許是一場2500年相門歷史、1000年平江路市井生活、300年世界文化遺產、100年名校學府,與當代蘇州的跨時空對話。
項目位于古城護城河畔,環繞在一片蘇州歷史傳統建筑之中,東臨世界文化遺產相門,北臨國家文保單位耦園,南側為蘇州大學。連通地鐵1號線站點,基地緊臨城市干道干將路,有高達8條公交線路,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傳統的蘇州建筑形式就是典型的“粉墻黛瓦”,那么新時代、新設計新用材,在由伍茲貝設計團隊手中新生的倉街商業廣場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一起來看看這個在2019年,獲得MIPIM Asia Awards2019最佳未來項目銀獎的作品 ——
如貝聿銘先生的蘇州博物館一樣,對蘇州古城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繼承,創新。
蘇州倉街商業廣場的外立面設計是從經緯交織的蘇州絲綢中獲得靈感,將外墻用編織的肌理呈現而非簡單地粉刷,既有現代氣息又在尺度上與古城的灰磚、細瓦形成呼應。
入口打造以木質天花配合大面積落地玻璃立面、靈動地裝飾內墻,呈現出文藝、簡約的現代氣息。
蘇州古城,最具特色自然就是它的街、巷、弄,設計師通過近人尺度的層高、街巷空間、錯動的“廊檐”屋頂、絲織立面造型、下沉庭園以及物料的色彩和材質,呼應古城建筑肌理的同時,實現“一步一景”的體驗打造,讓蘇州古城煥活新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蘇式園林”的現代化演繹,設創造性地在項目中設計“立體式中央庭園”,使商業街區的空間感受更為豐富,集中體現出“古今共融”的新蘇州文化。
散在基地不同位置的廣場,則承擔起聚合多元場景和業態的功能,別具象征性的相門廣場與相門古城墻對稱布局, 開放式露臺最大化廣場的景觀價值,也為消費者帶來了別樣的體驗。
運河廣場位于項目東北角,小橋流水,古運河與層層的濱水臺階,原汁原味地再現了蘇州古城的水鄉生活。
古城的建筑高度有著嚴格限制,倉街商業廣場50% 的空間位于地下,充分利用的地下大大增加了商業坪效,豐富業態布局,進而提升了項目的經濟效益。
設計師在做整體規劃設計時,主要的出發點是如何將地下的人流帶往上層,將上層的人流引導到地下空間,實現地上地下空間的聯動,激活商業氛圍。
為此,在蘇州傳統園林的基礎上,延展出‘立體式庭園’的設計概念,由地下連通到地上,形成一個多平臺、多空間、多抵達的立體空間,這也是項目的獨特性所在。
相比較傳統園林的平面布局和單一視點,倉街商業廣場中的“空中園林”創造性地實現了園林的立體化設計,通過多重視點帶來高商業可見度,從而鼓勵商業人流上下連通。
很多古城完全照抄古建形制,外形古板,空間沉悶,與現代生活嚴重脫節。
倉街商業廣場周邊緊鄰平江路商圈、蘇州大學,所以業態的選擇需有別于新區的商業,契合周邊的目標群體。
因而在其中打造出靜態的、動態的、立體的、平面的等不同的場景,用以平衡不同的商業板塊、時尚而豐富多彩的業態,注重提升消費者的互動體驗和空間感受。
在項目還未揭開面紗前,仁恒倉街近期啟動了一場Input-Print藝術接力活動,計劃在未來的三年內,以百年故居為鏈接過去與未來、體驗科技與藝術等新生空間,以此為媒介展現仁恒倉街未來樣貌。
作為Input-Print藝術接力計劃的開始,五位藝術家用光與鏡作序,在位于倉街招商中心內的倉街故居花園開啟一場無限·蘇境當代多媒介裝置藝術特展。
//表現形式9
Manifestation 9
泛黃的書頁是時間饋贈的禮物,美國藝術家Samuelle Green在構筑作品的過程中,回收了與蘇州相關的大量廢舊書籍,一點一點拼湊成了石堆、植物等意象,搭建出了驚人的蘇州園林。
// 生活
A Beautiful Life
對生于上海、長于美國的藝術家JUJUWANG來說,蘇州是一個若即若離的城市,這次她帶來的作品名為生活。以現代手法演繹傳統刺繡工藝,一針一線間,呈現出刺繡不同以往的想象力。
明亮的光線穿過柔軟的紗布紋理,就像摩登的新“生活”串聯起傳統蘇州,打破舊式印象的同時又對其給予充分關懷,給每個沉浸其中的人如沐春風的親切感受。
生活的靈感源于非遺刺繡大師梁雪芳老師。據梁老師說,小時母親常告訴她,蘇州人習慣于把刺繡叫作'做生活'。所以,做刺繡就是重歸生活,一針一線,一開一合,也是一呼一吸的理念,而'做生活'彷佛是幼時一抹揮不去的溫情,承載著過去時光的感動。
// 阮覺咸音
Chord of Ruan
蘇州曲藝除了婉轉軟糯,還有什么新玩法?
藝術團隊Fn媒體實驗室用科技作為媒介,以投影手段打造光影綽約的枯山水石,置身其中,猶如一場現代版游園驚夢。
// 像水一樣
Be Water
水是蘇州古城的脈絡,也像是蘇州人的個性寫照,更像中國人情感變化時的映射。來自德國的藝術家周浩南,以在中國多年“旁觀者”視角,捕捉到了“水”對于中國的特別含義。
流淌的水流與鏡面不銹鋼交融,如同當代人們對現代與傳統的感知。
// 現在以及之后
Now & Then
看待過去與未來,應該通過什么樣的視角?法國藝術家Brendan Regard用作品現在以及之后給出答案。
通過鏡像將蘇州影像無限延伸,在對立與聯系中感受姑蘇古今。鏡面中的倒影還融入了抽象化的倉街景觀,運動中分離交匯的節奏充滿魔力,不同視角下還呈現出了不同的動效。
寫在最后
仁恒倉街商業廣場集歷史人文為一體,以藝術科技為形式,將匯聚成頂級潮奢、珍饈饕餮等生活暢想的時尚潮流中心。通過街區、坊巷的布局,打造多元復合的14萬方當代時尚街區,重構古城商業格局。
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又向前大膽的走出了一步,無論對于蘇州還是對于古城都意義非凡。這樣的項目舉目全國寥寥無幾,還未能對她有太多定義,但不置可否仁恒倉街商業廣場或將又是一番新商業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