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鎮(zhèn)盧屋村社區(qū)入選
贛州市第四屆文明城市和
第九屆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候選名單
千年古鎮(zhèn)稱號怎么來的你知道嗎?
唐江始建于明代,在上猶江畔以七間商鋪起步開設集市,帶動商貿(mào)發(fā)展,漸成圩場,但常常遭水患,而唯獨圩場太平,得名“太平圩”。圩側有塘瀕江,常常洪水溢江,形成汪洋一片,江塘難分,1936年改名塘江圩,后來漸漸演變?yōu)椤疤平住薄?/span>
至今,唐江老街仍然保存著200余棟具有典型嶺南建筑風格的騎樓。據(jù)了解,騎樓一般由樓頂、樓身、樓底三部分組成,樓下是店面和風雨過道,樓上是住房。遙想當年騎樓之下,人來人往、你買我賣、喧鬧之景猶然在目。
相傳唐江老街是明洪武初年由一盧姓族人興建,唐朝以前,唐江墟鎮(zhèn)還是一片蠻荒丘陵盆地,這丘陵里只散住著幾戶客家人。其中有一盧姓人家住在南來北往且東西橫貫的十字路口上。那時,交通運輸非常落后,販運貨物如鹽、米、布匹等全靠背負肩挑和水運。路經(jīng)此十字路口的販運挑夫及行人多要向盧家討茶水喝,歇腳避暑,躲避雨雪。盧家也因如此好客而名揚四方。可是盧家房子矮小,每當路客多時,無處立腳,只好站在門外。為此,忠厚、勤勞、善良好客的老盧建造了七間新房屋,開起了商鋪,逐步發(fā)展成了唐江老街,成就了千年古村——盧屋村。據(jù)贛南盧氏族譜記載,盧氏始祖世興公于北宋哲宗(公元1085年),自遂川縣龍泉鄉(xiāng)遷居到唐江鎮(zhèn)龍泉巷(原太平圩墟)定居,繁衍生息。
盧屋至今遺跡頗多。光滑的鵝卵石街、高高聳立的封火磚墻、花樹蓬勃的庭院、雕梁畫棟的祠堂,構筑起一道古樸而亮麗的風景。
而建于明朝末年的盧氏宗祠,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宗祠建筑高大,坐北朝南,分正祠、中堂、前廳三個院落,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室內(nèi)雕作精良,設施布置十分講究,而且冬暖夏涼。在中堂和前廳之間建有桂花池,金桂、銀桂各一株,樹高數(shù)丈,每當花開季節(jié),桂子飄香,沁人心脾。在前廳大門兩側還擺放一對巨型石鼓,宗祠大門兩邊各豎立一根刻有麒麟的石制華表,展示了村里的祖先們擊鼓為戒,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盧屋村人自古以來崇尚讀書,講究文武之道,涌現(xiàn)出了不少文人武將。據(jù)《南康縣志》《贛南盧氏族譜》等資料記載,盧屋村自宋、元、明、清代間共產(chǎn)生了進士13名,文武舉人30多人,其他撥貢、庠生、廩生、登科及第者更有百余人。當時有民謠:“盧屋的頂子、幸屋的品子”,說的就是盧屋村讀書的多,當官的也多,幸屋村的人長得漂亮。 如今盧元偉、盧元良進士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慶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頒發(fā)的詔書石碑仍清晰可辨。盧屋村不愧為人文積淀厚重的客家名村。
來源:第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