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六朝古都,吸收了滿漢飲食文化精粹,皇家與市井味在此共存,不僅有名目繁多的京味兒傳統小吃,更有獨具京城特色的官府菜、清真菜、私家菜。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宮廷菜是北京菜系中的一大支柱,體現了北京800年為都的歷史特點,有著十足的貴族血統。
北京烤鴨
烤鴨是享譽世界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被譽為“天下美味”
涮羊肉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于元代,興起于清代,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馳名。如今,涮羊肉已經成為北京的特色美食。
官府菜
官府菜即官宦人家的私房菜,強調甜咸適度,南北均宜,以選料精、下料狠、做工細、火候足為特點,多是燒、燉、燜、蒸,羹湯為主,很少用爆炒,講究細火慢做,原汁原味。在京城,流傳最廣的官府菜是以清末譚家譚宗浚父子所創的“譚家菜”。
驢打滾兒
驢打滾兒又叫豆面糕,是老北京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成品紅、白、黃三色分明。因為最后的制作工序需要裹上黃豆面,就像郊野的野驢撒歡打滾兒時楊起的陣陣黃土,因此得名驢打滾兒2、炒黃豆面的時候一定要用最小火,并且不停地用鏟子翻動以免炒糊,隨著炒制的時間越長,黃豆面的顏色會越深。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凈整理后,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面茶
面茶不是茶,而是一種面食,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狀物,再淋上芝麻醬,多在下午售賣。面茶最講究的是喝的方法,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
糖葫蘆
秋冬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支著糖葫蘆串的攤販,紅彤彤的山楂果或間有草莓香蕉桔子蜜棗等水果餡料裹著晶瑩透明的糖稀串在竹簽上,酸甜適口,老少皆宜。
炸醬面
炸醬面是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后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制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后,撈出,燒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
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炒肝兒
炒肝兒是北京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占1/3。先將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后再煮。開鍋后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后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北京特色小吃,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
蕓豆卷兒
蕓豆卷兒是民間小販街頭巷尾沿街叫賣的小吃,因有幸被慈禧發現并引入清宮,而成為御膳。普通的民間小點心因受到了老佛爺的喜愛而一步登天了。雖然做法并不復雜,這道御膳卻不像其他清宮點心,現在隨處可以買得到,要想找到它,還真得費點功夫。
麻豆腐
麻豆腐是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平民美食。河南安陽也有類似食物,稱為粉漿坨子。粉房原來是出產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隨碾隨加水,同時這豆子就分成了三種東西。頂細的成了豆漿;頂稀的成了汁兒,即是豆汁;中間一層稠糊凝滯的暗綠色粉漿,裝入布袋加熱一煮,濾去水份,就是麻豆腐。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傳統小吃中的名品,中華名小吃。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
老北京烤肉
老北京的特色烤肉是炙子烤肉,老百姓用鐵條釘成圓鐵板,叫做炙子,下面用果木或松木取火,將牛肉或羊肉切成薄片煨好味后,放在炙子上用長筷翻烤,不一會滿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加上現烤的芝麻醬燒餅,也可就著糖蒜或嫩黃瓜,便能大快朵頤一番。
豆汁
豆汁是老北京的獨特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淀粉濾出制作粉條等食品后,剩余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據說,豆汁兒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早在遼宋時期就已盛行。但是其成為宮廷飲料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糖火燒
糖火燒是滿族傳統小吃,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糖火燒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后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香甜味厚,綿軟不粘,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及維生素e,適合老年人食用。
酸梅湯
酸梅湯是老北京傳統的消暑飲料,在炎熱的季節,多數人家會買烏梅來自行熬制(也有用楊梅代替烏梅),里邊放點白糖去酸,冰鎮后飲用。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因為幾百年的沉淀和幾把無情的大火早已去掉了北京的浮華,只剩那厚重的石刻和微微的落寞。但美食的力量又將更多人帶到了這座千年紫禁城,繼續她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