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偏方
1、內服方:金銀花、菊花各10克,甘草6克,蟬脫5克。加300毫升清水煎成200毫升的湯,每日分3次服用。
2、外用方:馬齒莧60克,黃柏、苦參各30克,加適量水煎湯,放涼后,用干凈毛巾蘸滿藥液局部濕敷。
說到濕疹,很多人都患過這種皮膚病,雖然不是大病,但是綿延反復、瘙癢嚴重,令人煩惱不已。
麗麗是一位公司白領,工作比較辛苦,最近手上長了濕疹。;麗麗的手本來又細又白,現在先是雙手長了一些紅色的小丘疹,有些瘙癢。她沒怎么在意,隨意擦了點消炎的藥膏,哪知道越擦越嚴重,丘疹發展成水皰,水皰表皮脫落,這樣反反復復地折騰了兩個月也不見好轉,而且瘙癢加重,雙手紅腫,十分影響生活和工作。
聽說中醫對付濕疹有一些辦法,麗麗便找到了筆者。此時正值夏季,天氣比較炎熱,筆者給麗麗開了如前所述的內服、外用各一個方子,讓麗麗回家試試。麗麗回家堅持了5天,雖然每天煎藥有些麻煩,但效果的確不錯。
那么,濕疹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兩個方子在治療濕疹方面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研究認為,濕疹是由多種復雜的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多形性皮損和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癥性反應,皮損一般對稱發生,形狀多樣。發病后自覺皮膚瘙癢劇烈。該病病情易反復,可遷延多年不愈。濕疹的病因不是很清楚,像過敏、自身免疫系統功能異常、藥物、飲食、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蟲叮咬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濕疹。一般認為濕疹與變態反應密切相關。從西醫的角度來說,治療濕疹多事對癥治療,多口服抗過敏藥如撲爾敏等,外用一些藥膏、洗劑等解除局部癥狀。
中醫將濕疹稱為“濕氣瘡”“濕毒瘡”,將病因歸結到“濕”和“毒”上。毒包括熱度、風毒等。濕包括內濕和外濕兩部分,外濕一般指暑熱季節,濕邪較盛,易侵襲人體;內濕則指體內的氣機阻滯或痰濕內生,使水液代謝出現障礙,泛溢體表,引發濕疹。濕疹患者因為體內有濕邪,也容易出現胸中滿悶、小便少、大便不調等問題。
給麗麗所開的藥方中內服用金銀花、菊花、甘草、蟬脫,外敷用馬齒莧、黃柏、苦參等藥,這些藥物聯合起來,起到了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的功效。
菊花是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味辛、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能夠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金銀花是植物忍冬的花蕾,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能夠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是治療陽性疔瘡的要藥。蟬蛻是昆蟲黑蚱羽化后的蛻殼,味甘、性寒,歸肺、胃經,能夠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可以改善濕疹的皮膚瘙癢癥狀。
馬齒莧、黃柏、苦參能清熱、燥濕,止癢斂瘡,外用濕敷對改善局部癥狀非常有益。
這兩個方子都很小,所用的藥物也很常見,尤其在夏季,可以選用新鮮的金銀花、馬齒莧,療效更好,但記住,使用鮮品時劑量要加倍。
而且,一旦患了濕疹,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也要注意,如盡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熱水洗燙、劇烈搔抓等;盡量不穿化纖貼身內衣、皮毛制品;避免食用易致敏和刺激性的食物,如海鮮、辣椒、酒、咖啡等。還要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皮膚感染。避免過勞,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
雖然濕疹很“難纏”,但是只要用對了方法,相信一定能盡快治愈。
用于濕疹的其他偏方
1、濕疹瘙癢明顯時,可以用香油或橄欖油外敷。
2、濕疹瘙癢明顯,局部皮膚皸裂、蛻皮,反反復復,退了一層皮,又有新發,角化明顯,可以用白醋和溫開水以5:5的比例調好后,把患處泡在里面5分鐘左右,然后用保鮮膜包住,直到患處出汗為止。
3、生地榆、馬齒莧各1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晾涼后用紗布蘸取藥液與濕疹局部濕敷。干后再蘸藥敷,每天敷3~6次。
4、薏米15克,紅小豆15克,粳米30克。三者一起煮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