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國家之一,從日本海綿延至地中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巔峰時期,它的面積近乎3,300萬平方千米,大約等同于整個非洲。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創造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組織培育了強大的蒙古軍團,還在于他深具超前意識的國家行政管理理念和宏觀地緣政治思想。
本次展覽詳盡介紹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發展軌跡。觀眾可以從中了解到草原帝國的發展史,以及成吉思汗是如何在軍隊力量和軍事創新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個帝國版圖的構建過程。
展/覽/時/間
2018年2月2日—4月8日
展/覽/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下一層
主/辦/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院
“蒙古”一詞最早見于唐代史籍,稱“蒙兀室韋”,起源于額爾古納河流域的蒙兀室韋部落。
《禮賓圖》所見室韋人形象
陜西乾陵章懷太子墓
公元9世紀下半葉,蒙古部落逐漸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部歐亞內陸草原遷移,與留居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成為真正的草原民族,被稱為“蒙古”。
公元九世紀前蒙古氏族起源地理位置示意圖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繪制]
經過遼、宋、金三朝,西遷的蒙古人代代繁衍,發展壯大成多個氏族部落,主要分為尼倫蒙古和迭兒列勤蒙古。
公元十二世紀蒙古部和草原諸部地理分布示意圖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繪]
1162年,鐵木真出生于尼倫蒙古的重要分支之一:乞顏部,他的父親也速該是乞顏部的首領,頗具影響力。
鐵木真8歲時父親去世,年幼的他在權力爭奪中歷經艱險,逐漸擁有了第一批追隨者。之后,通過結交強大部落的首領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38歲時,已成為蒙古本土斡難河—怯綠連河流域無可爭議的統治者。
1202年,鐵木真擊敗了塔塔兒人,成為東部蒙古草原之主;1203年打敗并收編克烈部,進一步壯大自己的軍隊;1204年擊敗乃蠻人,完成了對蒙古草原的控制。
鎧甲 鐵
大蒙古國 內蒙古博物院藏
▲
蒙古軍以騎兵為主,甲胄是其行軍作戰時保護自己的重要裝備。蒙古騎兵均披鎧甲,頂鐵盔。鎧甲由鐵片及鐵絲、銅絲貫穿制成。材質多有不同,或為鐵質、或為皮質、或為銀質,身份等級越高,材質及裝飾越豪華,將帥皇族多裝飾金銀珠寶,并飾以紋飾。
鐵蒺藜
大蒙古國 內蒙古博物院藏
▲
騎兵是軍隊中的重要武裝力量,因而絆馬成為作戰中的重要手段。鐵蒺藜埋在地下,用繩索連接,戰馬奔跑時絆腿摔倒,可成為制約騎兵力量極好的方式。
1206年初春,鐵木真下令建九尾白旄纛(據傳是一面有9條飄帶的白色大旗,為當時蒙古帝國大汗權力的象征),并在斡難河邊隆重舉行了大忽里勒臺,即諸王大會。在這次忽里勒臺上他獲得了“成吉思汗”的尊號。大蒙古國也由此建立。
“成”是強大、堅強的意思,“成吉思”是這個詞的復數,強盛偉大的君主之意。
元太祖皇帝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中記載: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游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是歲實金泰和之六年也。
建立大蒙古國后,成吉思汗又領兵先后征戰西夏、攻打大金,令蒙古族逐步統一全中國,走向世界。
在統一蒙古高原進程中,成吉思汗逐步創建了國家制度,包括:劃分千戶,促進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分封家族,形成日后的四大汗國;組成萬人護衛軍,護衛大汗;設置大斷事官、頒布大札撒法令、創制畏吾體蒙古文、信奉薩滿教等。這些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監國公主銅印
大蒙古國 內蒙古博物院藏
▲
監國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兒阿剌合別乞,嫁給汪古部首領,成為汪古部的代表人物。印文所證,其夫死后,她主管汪古部政事的同時也兼管河北都總管,管轄黃河以北,包括今山西、河北的廣大地區。這方官印體現出成吉思汗對女兒的器重與厚望,也可以看出女性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晚期的特殊作用。
1227年,成吉思汗于甘肅清水縣逝世。此后,窩闊臺、貴由、蒙哥先后即任大蒙古國汗位。
史學界將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四位大汗統治時期,稱作大蒙古國時期。
這四位大汗用了幾十年時間,先后降服了畏兀兒、哈剌魯,吞并西遼,平定西夏,征服金國,令吐蕃歸順,最后在蒙哥汗的繼任者、其弟弟忽必烈汗時期消滅南宋,實現了全國大一統的格局。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將大蒙古國統治中心由漠北南移到中原,新建國號為“大元”,實行蒙古、元國號并行的制度,將草原汗國與中原漢地王朝治理模式融二為一,設立漢式官僚機構,在漢地建制都城,實行中央集權的行省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發展經濟,尊崇儒學,使元朝成為繁榮發達的世界強國,推動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元世祖忽必烈及元世祖皇后像
元代疆域圖
[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繪制]
元朝歷162年,15個皇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蒙古民族在13、14世紀影響了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
八思巴文銀圣旨牌
元代,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此牌是元代四、五品職官所佩戴的身份牌。銀牌整體呈長方形,八思巴文鎏金。上部有可轉動圓環,用于系掛,圓環一側刻“丁字八十號”。銀牌兩側分別刻有兩行和三行八思巴文,其意為:“依靠長生天的力量,皇帝的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尊敬服從的人,將會被定罪處死”。
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統治者所實施的兼容并蓄的統治政策,極大促進了這一時期中國各民族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融。西方的宗教、藝術、科技成就輸入中國,并在草原上廣為傳播,進而由此傳入中原漢地;中國發明的火藥、印刷術等先進科學技術亦通過蒙古、色目人的廣泛交往傳播到中亞、西亞、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文化的發展。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及域外文化在此得到了充分的碰撞與升華,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繁榮架起了一座跨地域、跨種族的橋梁。
掐絲嵌寶石金飾件
元代
內蒙古博物院藏
▲
金質,飾件采用黃金拉絲點焊工藝制作,掐絲,整體呈菱花形。中間鑲嵌寶石,有脫落,造型精美,典雅,是元代時期貴族所用的裝飾品。
散舞磚雕
元代 內蒙古博物院藏
▲
長方形,表面浮雕一人橫握笛類樂器,身形隨著音樂舞動,衣帶飄起,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元代樂舞具有蒙古族豪邁粗狂,熱情洋溢的民族特色,此件磚雕反映了元代樂舞的舞蹈精華,藝術成就頗高。
以成吉思汗為杰出代表的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本次展覽為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文物系列特展”的第五個展覽,分“民族歷史——一代天驕”、“民族風情——馬背民族”兩部分,共展出150件(組)內蒙古博物院極富民族特色的精品文物。展品涵蓋瓷器、玉石器、金銀器、鐵器、絲織品、骨牙器、紙等;類別包括生產生活用具、兵器、錢幣、葬具等,全面展示了蒙古族的民族特性與生活面貌。觀眾朋友們可以借此展覽重溫蒙古族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感受蒙古族那古老、豐厚的文化內涵。
覽 信 息
展覽時間
2018年2月2日—4月8日
展覽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下一層
作者 | 王二
顧問 | 內蒙古博物院
期待您的點贊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