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
在人類進化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都留下代表人類演進的珍貴遺存。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已經發現的良渚文化、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表明浙江的先民在幾千年之前就在這里生存。而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跨湖橋文化的發現,又把人們的目光引到了錢塘江以南的浙江中部地區。隨著浦江上山遺址和嵊州小黃山遺址這類更為原始的考古遺址類型發現,又把浙江的文明史推進了兩千年。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嚴文明先生等權威人士一致認為:“上山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一文化現象在2006年11月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
上山遺址發掘現場
比河姆渡文化還早3000年,上山文化改寫浙江文明史
上山遺址的最早發現是在2000年的秋冬之交。當時,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了進一步拓展對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了解錢塘江以南遠古文化的遺存,在浦江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來到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
在這里,考古調查隊首先發現了“歪塘山背”遺址的墓葬區,在一個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土丘中清理出相當于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為一個氏族墓地,距今約4500年,這也是錢塘江以南第一個良渚文化墓地。接著在渠南村北邊的一個土丘上探掘到一種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遺存,出土的遺物有圓石球、不規則扁方長體的磨棒、形制較大的石磨盤及厚胎夾炭紅陶片等。因土丘的東北邊傳有“上山堰”,起名“上山”。這便是上山遺址的發現經過。
考古隊對上山遺址的發掘資料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并把上山遺址四片夾炭陶片送到北京進行年代測定。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學傳來令人震驚的測試結果:遺址挖掘出的文物年代距今已約8600年至11400年,比河姆渡文化還早3000年。
2004年,在二期發掘中發現打制石器。陶器、農業和磨制石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比磨制石器更為“原始質樸”的打制石器,“出生年代”是在更古老的舊石器時代。在上山遺址中出現了打制石器與磨制石器的并存,讓人隱約聯想到新舊石器的過渡階段。
2005年,嵊州小黃山遺址發現了相同類型的文化遺存,進一步證明上山下層文化類型不是孤立的。兩處遺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區向浙東平原地區過渡的丘陵、河谷地帶,是一種新穎的地域文化。2006年11月5日-7日,在浦江舉行的“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上,正式將上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命名為“上山文化”。
200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實施了“浙中地區以上山文化為核心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專題調查”,以上山遺址為中心向四周擴散。
2019年11月,繼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婺城區山下周、青陽山遺址等之后,浙江金華最新發現了三潭山遺址。至今,在嵊州、龍游、金華、永康、武義等地已發現上山文化遺址19處,分布在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區的上山文化遺址群也成為迄今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浙江中部能夠發現如此密集的新石器早期遺址,非常難得,在東亞地區都是絕無僅有的。這一地區是人類從洞穴邁向曠野已知的第一個落腳點,對探索中國區域早期文化意義重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一直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親歷上山文化發現和研究的整個過程,是公認的上山文化專家,他透露,距金華三潭山遺址五公里左右的九峰山也出土了夾炭陶片,其年代可能在新石器早期,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就是上山文化遺址群有望突破20處!
上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大期,上山、廟山、荷花山、湖西等遺址所獲得的一系列碳-14測年數據支持了文化分期,進一步證實了“萬年上山”不虛其名。
大口盆
錢塘江地區,世界稻作農業重要起源地
農業起源和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一道構成考古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三大課題。水稻至今養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尤其與東方諸多文明特征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
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在20世紀被發現,將國際學術界探索稻作農業起源的目光聚焦到長江下游地區。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年代更早的遺址開始出現:湖南彭頭山遺址、湖南玉蟾巖遺址、江西仙人洞遺址……這些遺址均發現稻作遺存,年代甚至早到1.2萬年前。
在上山遺址的首次發掘中,就出土了許多石球、石磨盤,而且在夾炭陶片中還發現了稻作遺存。早期稻作遺存也是上山文化最為重要的發現。
上山遺址的早期文化地層,因為酸性土壤侵蝕,留存下來的炭化稻米數量有限,甚為珍貴,好在在出土的夾炭陶片表面,考古隊還發現了大量稻殼印痕,胎土中也夾雜著大量的稻殼。最令人驚喜的是,在上山遺址群的中晚期文化地層里發現了豐富的炭化稻米。
植物考古通過對炭化顆粒、植硅體等的檢測可以分析稻作農業活動的進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名植物考古學家趙志軍等專家學者參與了上山文化的植物浮選工作,據他介紹,屬于上山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的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所發現的最早的稻米遺存,“上山先民在采集自然生長的野生稻的同時已經開始有了耕種稻的行為”。
其間,中國科學院等研究機構和浙江省考古所鄭云飛研究員也參與進來,對陶片取樣進行植物硅酸體分析顯示,許多陶片中含有來自稻葉片運動細胞的扇形硅酸體。對陶片中谷殼形狀的觀察結果顯示,粒的長度比野生稻短,寬度則比野生稻大,是經過人類選擇的早期栽培稻。
由于此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稻作遺存出現在長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帶,因此傳統觀點認為那些地帶是中國稻作的起源地。上山遺址的發掘不僅把長江下游的稻作歷史上溯了2000年,同時也證明錢塘江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
石磨盤和石磨棒
夾炭陶片
最早的初級村落,上山文化未來探索路漫漫
中國南方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兩個類型是“洞穴類型”和“曠野類型”,只有具備長期定居特征并形成聚落群的曠野遺址,才能稱得上是“村落”。上山文化遺址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曠野遺址,最早的“村落”當仁不讓。
中國迄今發現的距今萬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以洞穴、山地遺址類型為主,而上山遺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開闊。這是人類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種全新選擇。遺址還發現了結構比較完整的木構建筑基址,反映了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定居生活發生、發展中的優勢地位。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史前人類在距今1萬年前后從“洞穴”走向“曠野”,在錢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區形成最具規模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聚落群,具備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級村落”在這里率先出現。
上山文化的“初級村落”,由居址、墓葬、環壕等遺跡構成。2016年11月,“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浦江縣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等7個國家的上百名專家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就“上山文化”“上山之稻”“農業起源”等熱議連連。“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上山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農業社會雛形的初級村落”,這是研討會對“上山文化”提出的結論,也是“上山文化”研究向前邁進的又一大步。
“最早的初級村落”是一個新提法,開啟了“上山文化”和稻作農業起源研究的一片新疆域。
“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現場
10余年來,上山文化的名氣越來越大,國內外的目光從未離開。植物考古學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多倫多大學教授加里·克勞福德在參觀了永康湖西遺址的考古成果后認為,錢塘江地區的上山文化遺址群具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在價值。
萬年之前的上山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化,那么它的源頭又在哪里,它又發展到哪里去了?跨湖橋文化是不是上山文化的延續呢?先民最初栽培的野生稻的資源從何而來?當時的上山人又是怎樣燒飯煮菜的?
這一個個謎團或許將是一個永遠沒有止境的科學研究過程。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