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專業育嬰師定制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早早的就給孩子們報了各種各樣的學前識字班、拼音班。殊不知,孩子太早識字,接受小學知識并非是一件好事。
▼ 六歲以前不該做的事兒
其實,在幼兒園,老師也不會教太多的拼音、識字,只會教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說到這很多寶爸寶媽們可能要不滿了,為啥進了幼兒園不多給孩子教點拼音和識字。不是老師不教,而是國家不讓啊!為了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國家專門制定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倡導順應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為人父母,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過早的給孩子施加壓力,只會弄巧成拙,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
接下來,小編就給寶爸寶媽們普及一下這些六歲前萬萬不可讓孩子做的事,大家對照一下自己有沒有中槍哦。
1.千萬不要早“寫字”
寫字是個精細活,大家想想自己小的時候,那一筆一劃可是得費好大的勁兒。
6歲以下的孩子,手指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對筆的把握還不熟練。讓孩子過早的接觸寫字,很容易養成錯誤的執筆、書寫習慣,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變形。
不過,適當的讓孩子拿著筆涂涂畫畫,或做一些把虛線圖案描成實線的游戲,倒是能夠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也能培養孩子對“拿筆”的興趣。所以對于還沒有上小學的小朋友們來說,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很棒了。
2.千萬不要過早地接觸小學知識
美國心理學家托尼·琳達,曾經提出過“大腦修剪理論”。寶爸寶媽們可能要好奇了,“大腦修剪” 啥玩意兒?別急,讓小編來給你們說一下。
其實用大白話說出來很好理解。一個人長期進行單一項目學習,大腦中這一部分活躍的細胞會更活躍,而其他不活動的腦細胞、腦神經就可能被遺棄。我們常說的“腦子是越用越靈的”就是來源于這里。
雖然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發生在孩子身上可不是件好事。孩子大腦中各個區域的細胞、神經在發育生長中,任何一個部分的丟失都會影響均衡發展,不利于孩子成長。
3.千萬要小心“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指的就是有些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非常優秀,但是上了三年級之后,成績不斷下滑,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這種情況深層原因就是“學前教育”惹的禍。幼兒園時期,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利用這些已學知識,一、二年級當然可以出類拔萃,但這個時候會給孩子一種“我很聰明,我什么東西都會”的錯誤,從而注意力不集中,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影響日后的學習。
▼ 六歲以前,該培養什么?
為了避免學前教育小學化,六歲以前的孩子究竟應該學些什么呢?
1.助力孩子身體、心理健康發展
六歲前,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衛生習慣,讓孩子具備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的安全常識。一定要告訴小朋友們,背心和褲衩覆蓋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可以觸碰。
2.幫助孩子融入集體,培養基本禮節
家長要幫助孩子更好融入集體生活,鼓勵孩子勇敢參與,與其他孩子配合完成任務。另外,基本禮節孩子一定要掌握,讓他無論是和同齡小伙伴相處還是和長輩相處時都懂禮貌。
3.提高溝通能力,提升表達能力
先跟孩子一起讀一些簡單的繪本,逐漸鍛煉孩子獨立閱讀并養成自覺閱讀習慣。之后,鼓勵、培養孩子流暢、連貫地把故事講出來。
4.培養對藝術活動的興趣
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藝術活動,如舞蹈,樂器,體育等。謹記,只需皮毛,不刻意深究。過于艱苦的學習反而會讓孩子心理受挫,喪失信心,不利于日后發展。
5.好奇心、探知欲
孩子們都有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長應該給予鼓勵,引發孩子多問問題,多思考,甚至自己動手尋找答案。
▼ 孩子的入學準備該怎么做?
孩子即將入學了,家長應該做些什么幫助孩子平穩過渡呢?
· 家長:入學前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入學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要有所準備,才不至于慌亂。生理上,建議家長根據小學作息時間,至少提前一周讓孩子適應。心理上,入學前,家長要與孩子多溝通,告訴孩子上學的目的、意義,讓孩子有所認識。建議家長帶孩子參觀幾所學校,感受校園生活。
· 孩子:設置“學習準備期”
入學前,學習準備不能少,即使孩子不上學前班,在家里也要保證一定的學習時間,讓孩子看看書,做做題。包括:養成每天完成作業等習慣。